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下降 干部子女激增之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7 04: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定军 陈静 程旭 宋宝慧
来自农村的杨格发现,他身边的城市同学越来越多。
这位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09级农学四班班长,来自广西来宾武宣县黄茚镇。他在和低年级的班长交流中发现,各个班级农村学生比例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有农学、植物科学、植物保护3个专业。2009年这些专业的本科生420人,其中农村学生257人,占61.9%,201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60.9%,2011年降到54.2%。
很多城市学生之所以跑到农业大学的农业专业来和农村生“抢”机会,按张荀的说法,是因为华中农大是重点大学,录取分数不高。“因为‘211’大学的牌子才选择了这所农业大学。”张荀来自四川攀枝花市,他进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连农业大学农村生的比例都在下降,其它名牌高校的情况又怎样呢?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强主持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包括大专在内的全国所有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占52.82%。但如果将大学分类,在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要比城市生低,并且在逐年下降。
国内权威社科杂志《中国社会科学》今年第一期的一份研究也印证了李强的结论。这份研究显示,1985-1994年,北京大学生源中,农民子女比例平均为21.40%,而1995-1999年,该比例降至15.02%。与此同时,干部子女的比例则在上升。
不过,这一结论未得到北大官方的认同。北大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学校未做过专门的统计。而且,“干部子女”身份的含义难以界定。
农村生的下滑曲线
李强主持的这项调查,重点关注985、211这类重点大学。
所谓985院校,是指国家重点打造、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目前全国仅有30多所。211大学,是指国家力争在21世纪初要重点建设的,力争部分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大学,目前全国有100多所。
李强发现,这些985和211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有下降趋势。如果单凭高考分数,农民家庭的子弟也还是有竞争力的。但是,如果计算那些靠加分优惠而进入大学的学生,其他阶层的子弟的比例就比农民子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自主招生方面的数据也显示,因享受自主招生机会进入大学的其他各阶层的子弟,比例明显高于农民子弟。
类似的调查,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也做过。“我们之前多项调查得出结论是,全国而言,农村学生比例比城市生要高,这主要体现在二本、三本、职业学院等非重点院校,而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是逐年下降的。”该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一项研究也显示,目前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一般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来自中产阶层、官员、公务员家庭的学生人数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家庭学生的17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提供的统计数据同样显示出这一趋势。2007年,该校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为42.8%,2008年为42.2%,2009年为40.5%,去年为44.1%,今年为40.5%。
最新一期《中国社会科学》刊载的一份实证研究报告指出,1985-1994年,北大生源中,农民子女比例平均为21.40%,而1995-1999年降至15.02%。不过,苏州大学生源中,农民子女比例仍保持稳定,并一直高于城市生源。
谁是“干部子女”?
文章同时指出,上世纪90年代后,北大学生中干部子女占比呈上升趋势,1997年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家庭子女。
“填写身份,在过去只有几种,即群众、工人、干部和农民,而干部并不是指现在的官员,而是将很多城市户籍身份的人填写而成。所以,‘干部’可以等同于‘城市户籍居民’。”熊丙奇分析说,这个报告支持了农村子女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的结论。”
上述实证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李中清,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等人完成。报告发表后引发很大争议,北大官方认为,所谓“干部子女”的身份难以界定。
“这份研究材料的数据基础是1952年至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近50年间的学生档案。它包含了建国之后50年里共约15万本科毕业生的学籍卡信息。从最先讨论建立北大学籍卡数据库,到完成苏大数据库建设,共花费大约9年时间。学籍卡资料一般由学生本人亲自填写,信息可信度高。”4月6日,梁晨向本报记者介绍说。
关于干部子女身份的质疑,梁晨回应说,“国家有很多职业分类标准,我们理解的‘干部’可能是组织里的一个负责人,但很多人又不能称得上是负责人,如何从大量学生学籍卡的信息材料里界定各种职业分类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经过讨论后,采用了一种习惯的称谓以便分类,托用了‘干部’一词,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研究论文中的‘干部’并不是严格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定义。我们自己也不了解‘干部’的定义和范畴,只是根据学生学籍表填的内容划分,档案上怎么填就怎么统计。”梁晨承认。
该不该规定农村生比例?
关于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比例下降的成因,学者们有各种分析。
农业大学本来是农村学生最集中的院校,但是这几年,农大中城市学生的比例在增加。
本报记者获得一份中国农业大学的数据显示,2009年该校城镇来源考生2265人,占67.25%,农村来源考生1103人,占32.75%;2010年城镇来源考生2177人,占65.43%,农村来源考生1150人,占34.57%;2011年农业大学城镇来源考生2193人,占71.74%,农村来源考生864人,占28.26%,“去年农村生源首次跌破30%,由于基础教育的差距,近年城市生源呈上升趋势,导致了这种不均衡现象。大城市学生获取信息量大,专业考虑较全面。”4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但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问题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许多纯粹的农业专业,城市学生比例也在快速上升。
比如211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有水族科学与技术、水产养殖专业。09级水产学院全体本科203人,城市59人,农村144人,农村学生比例占70.9%。2010年级全体本科197人,城市62人,农村135人,农村学生比例占68.5%,2011年级,全体本科194人,城市70人,农村124人,农村学生比例下降到63.9%。“由于城市化的进展,很多农村学生进城,变成城市居民,这可能使得农村学生在大学的比例减少。这从农村学生数量变化不大,而城市学生增加很快可以看出来。”杨格分析说。
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招生办公室的一位人士则认为,目前城镇和农村高中生人数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考报考学生中,城镇报考学生的人数大于农村。自主招生也是这样,各个学校由于自己的学科特色,办学理念不同,对特殊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同,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认为是目前我们(教育)的竞争机制存在问题,”李强表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承认了社会地位的差异,如果差异能够激发社会活力,那是好事。问题是造成差异的机制应该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机会公平的机制。”
在李强看来,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经济体,分层现象都没法避免。社会学理论把通过自己努力奋斗而形成的社会地位叫achieved status(自致地位),把另一种没有贡献先天就获得的称为ascribed status(先赋地位),而后者是不合理的,比如很多农民工子女在大城市不能参加高考,大城市很多企业有编内、编外人员之分,城乡户籍制度造成的就是先赋地位的不公平。
对于问题的解决,熊丙奇认为,在中国少数民族子女考民族院校,可以有加分的待遇,为了保证重点大学农村子女比例不下降,以后重点大学在自主招生时,可以设定农村学生达到一定的比例。
“其实这种对于农村学生或者贫困学生按照比例招生的情况,在国外很多重点大学早就做过,中国也可以尝试。比如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需要达到30%。”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