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库:国家大脑的终极对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01:16 来源: 中国企业报本报记者 汪静赫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只能出口玩具、计算机、电视机,而不能出口思想。”
铁娘子的断言得到的回应是——中国人一直在说不。
智库又称思想库(Think Tank),被称为国家的智商和大脑,指那些在政府之外从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学科研究的非营利性组织、团体和机构,主要职能是为政府、党派或大企业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日前,2011年全球智库排名公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亚洲智库中排名第一,在全球前30所智库中排名第28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智库数位居全球第二。世界想了解“中国在想什么”,中国也想了解“世界在想什么”。
中国的目标不只是强大的硬实力,还包括强大的软实力。
在智库影响力越来越非同一般的今天,在这场国家大脑的对决中,中国不容失误。
奥巴马的选择题
2009年2月,奥巴马决定从伊拉克撤军前,办公桌上放了35套方案。这些方案所含内容有:怎么撤?撤之前怎么做?要不要去伊斯兰国家?去哪个国家?到了之后是去议会还是去学校发表演讲?要不要引用《古兰经》……以上这些都是来自美国智库的详细政策性分析,它们就摆在总统的桌上,只等他做出选择。
美国政府对于智库何以如此倚重?缘由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一个叫兰德的公司在准确无误预言了“一旦美国参与朝鲜战争,中国必将出兵朝鲜”之后,智库的作用由此开始获得美国政府的青睐和重视,而兰德公司也就此确立了世界第一智库的显赫地位,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美国乃至世界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
根据最新出炉的2011年全球智库排名,美国智库占据了前三十名的多数席位。
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的智库兴起于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智库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在国家乃至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英国智库是老牌工业国的咨询机构,有百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熟经验。德国智库特点则是及时满足市场的需要,德国咨询业的发展大大快于经济的增长。法国智库的重要特点是咨询公司与政府的关系深为密切。俄罗斯最有名的智库是“俄罗斯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分析俄罗斯问题最权威的机构是莫斯科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机构。
相比欧洲,美国智库起步较晚,但在战后,美国智库的发展跃居世界首位。美国的大型咨询公司常常被称为“影子内阁”、“影子政府”、“美国政府的外脑”等,它们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举足轻重。有些学者把美国的立法、司法、行政称为三种权力,把媒体称为第四种权力,而把智库称为第五种权力。据统计,全球共有 5465家智库,美国有2000多家,是世界上思想库最多的国家。
美国历届政府都是美国大型咨询公司的重要客户。以美国进步中心为例,该中心的许多研究建议都被奥巴马政府采纳,影响力不断上升,被称作是“奥巴马御用智库”。
资料显示,美国的绝大多数智库为非营利的免税组织,他们一般都强调自己的“非营利性、独立性和无党派”的色彩。然而从一开始,这些智库就有各自的定位。专业人士称这种“或保守,或中性,或激进”的定位“都为其研究先天地设定了有色眼镜”。
在美国,“智库”成员出入政界已成为美国政治的一大特色,形成了咨询机制上的“旋转门”,即智库成员的身份在政要与研究者之间转换,前美国国务卿赖斯即是此例,她在结束了布什任期时的国务卿生涯后,进入了著名的智库——胡佛研究所。
政界要人的旋转门为美国智库旋转出了分量和影响力,目前美国拥有近两千家的大规模智库,在国际上影响非凡,成为全球咨询业最发达的国家。
“中国式”智库
英国外交政策智囊人物马克·莱昂纳德几年前到中国调研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副院长接待了他。当这位副院长介绍了社科院概况之后,莱昂纳德吓了一跳。因为相对于4000多全职人员的社科院,全欧洲的智库人数不到5000。也就是说,全欧洲智库人数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中国社科院的规模。
莱昂纳德被这个数字深深地震惊了。
相对于欧美智库,中国智库长久以来显得“含蓄而低调”,甚至神秘。
2006年11月,中国首届智库论坛举行,长期为中国决策层提供政策和咨询、却一直披着神秘面纱的十大中国著名“智库”首次集体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在这十大智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央和国务院的主要智囊机构,长期以来,在国家内政外交政策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则侧重于外交政策的研究;中国军事科学院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则属于军方决策智库,为中国的军事战略以及中国军队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走向提供决策。
这十大智库大多隶属政府不同部门,它们全部是官方或半官方机构,而非真正的民间智库。
按照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的说法,严格意义上的智库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民间组织。对照这个定义,中国智库显然更具有“中国特色”。在世界智库领域,“官方智库”是一个属于中国的独特概念。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看来,中国十大智库准确地说“应是政府研究机构”。纵观全球数千家智库,大都是民间性的。在中国,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则是一种普遍的“智库”存在。最著名也是最顶尖的政策研究组织是中央政策研究室。
2012年4月初,微博(http://weibo.com)上开始频频转发一篇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写于26年前的文章,在文艺青年聚集的某网站,王沪宁的书获得热评,有网友称其为“唯一能够看得下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更多的时候,中国公众会在主要媒体关于国家领导人的新闻里看到王沪宁的名字。
现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的王沪宁,被称为“中国由学院知识分子进入高层政治圈第一人”,他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起草人,是两任国家主席最重要的理论智囊。
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官方智库体系,但却没有一个成熟的思想市场。相对于欧美国家智库通常会对于经济决策和社会舆论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中国智库还相差甚远。
但在过去20多年里,却是中国智库类型、规模和数量迅速扩大的“黄金时期”。
两种智慧力量
现行的中国电信业改革方案,源于中国联通公司委托天则研究所做的一份“电信立法建议”。
2009年,“顺德大部制改革”引发全国关注,在这场被称为“当代中国最为大胆的体制改革”背后,来自国家行政学院的公共行政学者成为关键推动力。
在中国,智库的力量几乎无处不在。
根据此前联合国公布的一份“世界分析机构”影响力排行榜,中国“智库”从数量上占第二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中国模式”,成为国际智库研究中国的“重中之重”。
显然,中国决不会只做被研究的对象,并且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同欧美智库相比,中国智库在关键领域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智库在满足国家决策信息需求上的不足、缺位是不争的事实,呈现数量庞大而鱼龙混杂的局面。
“中国智库其实在研究水平和对战略问题的把握和分析上,与国际顶尖智库差距不是很大,个别领域研究还一直走在前列,关键是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管理无序,尽管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生存发展环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说。
成立于1960年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SIIS),是目前被西方智库界最认可的中国智库。SIIS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隶属上海市政府,并接受海内外知名基金会的资助。SIIS还与全球100多家知名智库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一直引领中国智库的发展。
已经成功举办过两届全球智库峰会的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实力更不容小视。两次全球智库峰会的举行,中国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峰会上不但云集了著名政要、中外知名智库代表、专家学者、各国驻华使节、中外企业家代表,中国国家领导人也亲自出席。
出席峰会的基辛格博士盛赞全球智库峰会是“探讨全球性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
与这些官方或半官方智库相比,生长于草根的民间智库就显得“柔弱”许多,因为他们首先必须面对的是最直接的生计问题。
据了解,中国的第一代民间智库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是由社会知名人士、社会精英创办。
1988年10月,曾主持起草中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的曹思源辞去公职,担任中国第一个民间智库——北京四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两年后,曹思源将研究所改名为北京思源破产事务研究所,他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智库的人。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民间研究机构的涌出期。在那个时期,茅于轼和张曙光、盛洪离开中国社科院,创办了天则经济研究所。
2005年上半年,中国国家工商总局对注册企业名称进行了一次规范化行动,即将研究中心和研究所一律重新注册为公司。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民间智库、非营利研究机构,都是以公司的名义存在着。
近年来,一批年轻学者逐步进入这一领域。与第一代相比,这些新生代的民间智库更具有草根性和团队性。
2007年,30岁的郭玉闪创办了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此前,他曾就职于天则经济研究所。传知行的工作人员以80后居多,比起第一代智库而言,他们也更加强调“田园式的调研手法”。
与官方智库相比,民间智库的待遇相差很多,这使得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社会活动、市场范围和运营能力,也影响到社会资金的注入——后者则直接关系到其生计。
首个民间军事智库——三略研究院院长王金岭认为,中国民间智库目前尚处于“弱小”、“分散”、“不稳定”的“边缘状态”。
相反,官方智库却没有这么多烦恼。
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是:民间和官方两种智库的力量都正在生长。
随着中国“硬实力”日益增强,在中国走向世界政策话语舞台中心角逐“软实力”的路上,两种智库的力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