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个体崛起:从我们到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01: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孙行之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是阎云翔基于在下岬村的田野调查所撰写的第三本专著。作者在书中展开了这样一幅图画: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转型相对应,社会领域个体开始崛起,并由此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距哈尔滨50公里的下岬村,因为一个当年曾居住于此的年轻人而成为人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坐标。1971年,17岁的阎云翔为逃避饥荒从山东农村移居于此;7年后,考取了北京大学的他离开了这片黑土地。1989年,当阎云翔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他的身份已是人类学者,这片他曾经生活的土地也成为调查研究的“田野”。

  从1989年到2008年,阎云翔先后十次到下岬村调查,其间观察到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经济领域的市场转型也投射到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

  社会变迁发生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东北的这个移民村落则成为阎云翔借以洞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20多年里这个村庄最为琐碎的生活细节也可能被他捕捉到,成为记录和研究社会变迁的缩影。

  村中的人情往来、礼物交换被他用来审视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系过程,并写成《礼物的流动:一个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这本书成为社会网络研究的重要著作,是相关领域学者的必读书。而这个村庄中家庭居住空间的变化、人们的择偶、示爱、婚姻、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等则被阎云翔记录到《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用以考察“个体在私人生活领域崛起”的过程。该书获得2005年“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

  同是研究“个体的崛起”,《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则更多地偏重于解读“个体的崛起在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意义”。更具体地说,30年来中国社会个体崛起带来的是价值观体系和道德规范的瓦解与重塑、新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分层方式。

  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之后下岬村发生的故事,一个个情景被作者串成了一幅描述社会变迁的图景。对于彩礼、青年文化、婆媳关系、账本、官民关系等事实的详细记录,让人们窥见父权制淡化、父子关系的重要性让位于夫妻关系、计划经济确立的社会身份认同正被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所塑造的新的等级制度取代,新的关于“个体”的认知在人际关系模式、制度和文化仪式上开始刻下烙印。而这一切都被阎云翔归纳为一个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大趋势: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下岬村成为阎云翔研究这个宏大主题的切入点,对这个村庄的感情和作为学者的细致观察使他能以细腻、生动的笔调来呈现这个村庄中20多年生机勃勃、矛盾交织的现实。

  另一方面,阎云翔将作为人类学家的责任与洞见更多地投映到了琐碎现实与宏观制度、历史背景的勾连上;并在与欧美国家的比较和关于“个体主义”与“个体化”的理论回溯中展现了中国社会“个体化”的种种独特性。

  4月3日,阎云翔在上海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他说:“个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趋势。”也正由于此,阎云翔在书中对“突破西欧视角”做了强调,为这一全球性的命题注入了本土化元素。

  人物档案

  阎云翔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他是著名学者张光直的学生,著有《礼物的流动:一个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该书获2005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