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干部公示透露出了什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0 01:2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来自山西长治的一则干部公示,引发舆论质疑。有心者发现,在这则公示中,有不少官员年仅14岁和16岁时就参加了工作,这与人们的一般认知不相符合。尤其蹊跷的是,有“80后”的大学毕业生,13.6岁就参加工作。
有人开始批评,这其中定有猫腻。这里所指的猫腻,大体也是指权力插手官员的升迁,选拔干部时为规避程序而人为将参加工作时间提前。所谓猫腻,在此其实就是舞弊的同义词,比如官员履历涉嫌造假。
这则干部公示中究竟是否有猫腻,我们不得而知。但透过这则公示,至少可以延伸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地方官员的选拔究竟是否做到了民主与透明;权力的代际传递现象当下究竟有多严重。
关于干部选拔,实在不缺明晰的人事制度。党内历来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以德才素质评价为中心,任用和提拔官员。当然,制度是一回事,具体的制度执行是另一回事。
各种人事制度改革一直强调和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强调考核评价干部就是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拥护。也就是说,从制度层面来讲,要求把干部选拔的标准、要求和程序交给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干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对照此要求,现实显然是难以尽如人意的。
比如,在现实中,“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并不鲜见,轰动性的案例也已有多起。在一些公务人员乃至官员那里,为国家做事成了一笔生意,各种领导岗位可以用金钱来量化。如此背景下,期望这些官员能够真正按照制度办事,公正选拔能人,颇有些奢望之感。
比如,在现实中,干部选拔过程中的所谓尊重民主,常常流于形式,只是走走过场。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党政“一把手”独揽大权,“一手遮天”及“一言堂”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这些“一把手”那里,党内、政府系统的种种红头文件与规定,只是纸上的规矩,只是形式而已,却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具体到干部选拔,“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也不是个例。
再比如,官员选拔过程中要求的透明,不少时候也是比较勉强的。山西长治的干部公示,能被人一眼看出问题,已经算是很透明了。有些干部公示,极其含糊,信息很不完整,其意就是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这表明,干部选拔制度看起来很美,要想真正执行到位,颇不容易。很明显,选拔官员的民主与透明原则一旦被虚置,一个人十三四岁即“被”参加工作的事情料想也不是没有可能了。
干部选拔过程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即权力的代际传递问题。一些官员利用权力将子女送进公务员队伍,又可以通过权力为子女的政界前途保驾护航。相关案例的一再出现,着实堪忧。
官员的子女是不是就不能做公务员,是不是就不能被提拔?非也。古人即有“举贤不避亲”的说法。官员子女若有意愿为国家服务,这是其作为公民的权利所在,关于这一点,并无疑议。但是很多时候,一些官员操纵游戏,视“凡进必考”原则于无物,或在选拔干部过程中进行不当干预,既损害了公平,也损害了国家机器的公信力。
权力世袭的弊病早已成为共识。当权力的固化牢不可破时,阶层和利益也就将随之固化。谁都知道,合理、充分的阶层流动是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只有实现社会的良性流动,社会才能在前进中保持稳定与平衡。而阶层和利益的固化恰恰阻塞了合理的阶层流动,对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必然是反作用力。
回看山西长治一事,不少官员仅14岁就参加了工作,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当地相关部门对此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解释。但愿官员选拔过程中的民主与透明原则在长治贯彻良好;但愿权力的世袭与利益固化问题,在此也只是人们多余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