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网民:高速公路不应成为高价公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2 01:07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高速公路的毛利率与房地产和白酒不相上下。目前,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有13家公布了2011年年报,平均毛利率高达56.08%,而房地产行业平均毛利率为39.38%,茅台的毛利率为90.95%。

  对此,很多网民认为,高速公路属于公共设施,通过融资方式建设并收费还贷也无可厚非,但不能谋取暴利。而且,物价上行压力也要求尽快降低物流成本,特别是公路高收费。

  推高物流成本

  署名“周明华”的博文认为,之所以高速路平均毛利率达56%引发公众广泛诟病,是源于那个“公”字快给弄没了。众所周知,本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一步步变成了高利润赚钱的工具。高速公路企业作为经济组织,适当有利可赚,这无可厚非,但需要虑及其自身对物价的负面带动作用。带有基础性意味的高速路收费,不光是过路付钱那么简单的事,通过直接增大物流成本,它必使诸多行业和公民的生产、生活成本拉高,影响更多行业的竞争力。

  署名为“石述思”的博文认为,即使在茅台备受追捧的时期,其毛利率也比不上高速公路。有事实为证:茅台2010年的毛利率为90.95%,而重庆路桥2011年毛利率竟然达到了91.14%。这有助于帮助公众理解为什么葱价这么贵:除了游资炒作、“两桶油”涨价,背后还潜伏着一支雁过拔毛的大军——各种来路不明的收费公路,学界将其归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收费公路推高物价,抬高民众生活成本。

  高速公路别脱离“公”字

  署名“叶檀”的博文认为,高速公路上市公司高收益、高负债,是地方政府的融资窗口,是撬动当地建设的融资杠杆。这只“金鸡”主要是当地政府的,而不是公路使用者与投资者的。通过上市,高速公路彻底脱离公益性质,成为以赢利为惟一目标的经营性资产,在股东权益与公路的公益属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地方钱袋性质,让公路收费成为撬动融资的最佳杠杆;高速公路多元化运作,使高速公路与金融、房地产纠缠在一起,高速公路难以从经营性资产回归公益性资产真身。

  署名“何龙”的博文认为,建设和维护高速公路需要投资和花费,旨在收回成本的收费也许无可厚非,可是从这些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的奇高毛利率上,我们可知这远非收回成本那么简单。据专家透露,一些上市高速公路公司还把获取的利润转到其它行业,比如房地产和金融领域。这些公司能够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依靠的是对路权的垄断,对收费标准的垄断。随着高速公路毛利秘密的曝光,清点高速收费问题的日历应该同时翻开了。

  公路运营模式应改变

  署名“余丰慧”的博文认为,一个奇怪现象是,高速公路公司应对取消或者降低收费呼声时,把自己描绘的困难得不得了;而吸引股市投资者、年底季底表功表业绩时却拿出赚得盆满钵满的季报年报。从根本上反思,既然将公路定位为非收费为主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那么,原本就不应该将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包装成为公司并上市,这种上市公司的做法就意味着高速收费永远收下去。从长远看,必须以“公路公益性基础设施基本属性定位”为出发点,从上市公司等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我国公路的整体运行运作模式。

  署名“叶檀”的博文认为,目前的情况是,收益好的高速公路上市成为鱼饵,既融资又发债还搞多元化,使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成为一盘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非公益、非市场,既公益又市场的“大杂烩”。最好的办法是,承认收费公路,以投资收益率预测值、风险系数为基准发行市政债,还本付息之后,立即无条件还路于民。

  (记者 史丽 整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