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迷你剧走红 一季仅3集构思缜密亮点不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2 15:3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美剧的吸引力正在下滑,而拖剧情的文化产业模式却难以更改,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商业化与艺术化的十字路口,如何找到两全其美的生存之道,大概是全世界文化产业的难题。
最近,英国《每日电讯》把“史上最伟大的20位福尔摩斯”的榜首荣誉,送给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他出演的是BBC拍摄的电视剧《神探夏洛克》,每季只有3集,本土观众超过900万,有180个国家及地区购买了海外播放权。无独有偶,近两年爆红的英国迷你剧《唐顿庄园》,不仅收获摄影、服饰等六个艾美奖,今年又拿下金球奖,一股“唐顿热潮”正在刮起。而上个月首播的英国四集版《泰坦尼克号》,首播之前,播映权已经被57个国家的电视台买下。
如果你还认为美剧代表了全球电视剧的最高水平和人气,那你已经落伍。这是因为,英国迷你剧正在迎头赶上。我们的影视网站上,为这些英剧评分的人次,超过大部分同期美剧。有意思的是,美剧依靠一季接一季不断拖长情节、加入新角色和新悬念来制造噱头,如何把上一季已完成的剧情往下拖,是拿手绝招。《吸血鬼日记》里K女王被封印,第二季怎么拍?吸血鬼始祖出现、始祖的父母复活,第三季怎么拍?狼人加入后,鬼魂也出现了。有人戏言,如果再拍下去,该剧中的小镇和学校,几乎就没剩下几个是正常人类。《神秘河》里主角成功被救,目的和身份全盘解开,第二季还能说什么呢?于是第一季最后一集最后几分钟,安排了一个长镜头:河道大幅度改变,意味着主角们的船只,可能永远都穿不过神秘河。老牌推理美剧如《犯罪现场调查》,连播12季,历经13年,仍没完结。只要投资不断、广告不倒,就算换了演员,他们也有条件一直拍下去。《豪斯医生》、《绝望的主妇》都举办过“百集庆功宴”,而《星际之门》已有300集。包袱不断、永无终结,大概是美剧的特征。
英剧却截然相反,信奉“浓缩才是精华”,同是电视剧,一季居然只有3集,一般不超过6集。剧情完整、构思缜密,力求短短几小时亮点不断,颇有电影之风。以福尔摩斯为例,电影电视史上有超过70个版本的福尔摩斯,此次康伯巴奇版的福尔摩斯,是一个语速极快、缺乏同情心、自称“反社会人格”的推理天才。福尔摩斯自我运算时的絮絮叨叨和线索画面,有时候要慢放,才能让思维完全跟上——当然,导演敢如此拍,除了更突出角色个性,也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观众没必要全盘跟上,坐等福尔摩斯的运算结果就是了。这与惯常侦探剧力求每个推理细节慢慢表达,直到大多数观众理解完全不同。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正是英剧的特质。
当美剧红遍我们网络之时,曾有不少国人津津乐道于“美剧模式”:边播边拍边找投资。先有试播集和试播季,如果试播期间收视效果不理想,压根不用拍下去。一旦收视攀升,广告和投资源源不断,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好处,一方面减少风险,与观众充分互动;另一方面,剧集始终处于巨大竞争压力之下,一旦收视下滑,随时就有被砍掉的可能。那些长篇美剧,都是经过一集一集的考验,始终保住了收视率,才能活到今天。因而美剧的编剧,对于如何铺设扩展情节,让人物复杂化、情感纠结化、秘密背后还有秘密,几乎手到擒来。也让美剧有足够的容量,以丰富的想象、拓展的思维、消费时代的审美、后现代的价值观,一跃成为全球电视剧的标杆。
然而现实再度证明,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当美剧的剧情拖到一定程度,线索越铺越多,多到观众的猎奇和新鲜感已经磨去,必然开始走下坡路。当投资方和广告商一声令下:下一季你们继续拍下去吧。于是本该完结的剧情,摄制组还得“为赋新词强说愁”,越往后越兑水,掀不起高潮也就实属自然。
从整体来看,我们的网络观众已越发熟悉美剧的套路,现在的年轻群体见多识广,再精妙的桥段、再新奇的构思,也会感官麻木,随便你是探讨人性也好、哲学宗教也罢,悬念恐怖、科幻言情俱下,神秘主义、民族神话复潮,全都审美疲劳。美剧的吸引力正在下滑,而拖剧情的文化产业模式却难以更改,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英剧如今的成功模式,有点出人意料,甚至有悖于当今的广告时代。就像我们的国产剧,为了拉到广告,也要动辄三五十集。很多人奇怪英剧短短三集,没啥广告收入,他们怎么生存呢?有国内媒体如此解释:“英国BBC属于公共电视台,并不依赖广告,英国每户需缴纳145.5英镑年费,据说比美国HBO频道的年费还要高出一截。”不用考虑收入问题,有水平的电视制作人,自然就能自我发挥,琢磨出更多佳品。这种创作状态,与我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精品动画片的诞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于是,我们不得不发出一个疑问:对于文化产品来说,究竟是紧跟收视压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模式好,还是无需过多担心利润、追求精品的创作模式好?当然,英国电视台也非不食人间烟火,至少他们在预算不够的情况下,还知道趁着“英国迷你剧入侵美国”,找美国电视台合资拍摄《泰坦尼克号》。也至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神探夏洛克》的海外版权费收入可观。而国产剧的进步之道可谓四面楚歌:美剧的悲情和阴暗叙事,并不适合我们模仿;日剧对人性内心的细致解剖,是别家学不来的;英剧微电影式的非广告模式,前提是巨额版权费、走向全世界……
文化作品纯商业化的弊端,越来越受诟病。这更证明了上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预言——“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商品化往往使文化的艺术性、审美性,屈从于利润和交换价值。然而没有盈利模式的文化,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难以生存。不独影视、小说、音乐如此,就连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也同样如此。对利益主导的市场而言,精神作品的生产方式,远没有经济学的计算公式那般条分缕析。于是,挣扎在商业化与艺术化的十字路口,如何找到两全其美的生存之道,大概是全世界文化产业的难题。
(责任编辑:彭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