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业利润虚高:未覆盖未来信贷损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6 01:2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我国银行业其实不存在、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利润高速增长 最近几年银行利润增长较快,总额也较大,其实是短期现象,是特殊经济时期的特殊现象,是2009年后应对“经济危机”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直接推动所致,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型的结果

  圆桌主持

  徐以升 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

  嘉 宾(部分)

  向松祚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吴卫军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市场主管合伙人

  张春子 中信银行战略规划部总经理

  宗良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

  封和平 摩根士丹利中国区副主席

  夏令武 中国光大银行战略管理部总经理

  廖强 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董事

  向松祚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首先,我国银行业其实不存在、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利润高速增长。

  最近几年银行利润增长较快,总额也较大,其实是短期现象,是特殊经济时期的特殊现象,是2009年后应对“经济危机”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直接推动所致,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型的结果。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投资拉动依靠信贷扩张,信贷扩张依靠货币宽松。在这样“三依靠”的增长模式下,银行业发展也主要是规模扩张为主。但这个模式难以持续。从长时期来看,银行不存在高额利润或暴利。

  我们看看最近三年的信贷扩张:2009年9.6万亿元,2010年和2011年都在8万亿元左右,三年扩张超过25万亿元。与去年底贷款总余额58.2万亿元相比,三年扩张几乎占了一半。再加上2007年和2008年,五年的信贷扩张超过了贷款余额一半很多。

  扩张的结果是什么呢?表面看起来银行这几年利润很高。但好日子能够持续下去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看看衡量银行体系和国民经济关系的指标。我国有三个指标位居全球最高水平之列:一是贷款和GDP的比例达到123%,二是银行总资产和GDP的比例达到239%,三是M2和GDP的比例达到180%。

  这就是“三依靠”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果,过分依靠银行间接融资的结果,过分依赖数量型刺激政策的结果。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信贷货币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银行也背负了经济体系的绝大部分风险。现在人们往往单从银行这个行业角度来看问题,讨论暴利和垄断,不是一个全面的视角。我们必须从整个经济增长模式上来观察和分析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问:银行业能否经受住一个经济长周期的考验,银行规模扩张模式能否持续?不能持续怎么办?银行业究竟要朝哪个方向去发展、改革和创新?如果经济增速下降到7%、6%甚至5%以下,银行还能不能维持稳定利润增长,资产质量还能不能保持现有水平?我觉得这恐怕才是政府和所有银行家要深入考虑的重大问题。

  当然,我国银行业和整个金融业下一步改革有了很好的基础。过去10年,我国银行业改革尤其是国有大银行改革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为未来进一步创新改革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点需要特别肯定。国家为银行改革做出巨大努力,财政也付出3万多亿元的代价。好不容易才为银行体系赢得目前这个局面,资产、收入、利润、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几乎所有指标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这确实来之不易。有些人的看法是,似乎银行出现这样好的局面不应该,不值得甚至错了,这是误解。一个国家的银行金融体系要是出了大问题,整个经济是不可能好的。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经验。我们需要在肯定银行业过去改革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客观理性分析银行金融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以巨大勇气推动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吴卫军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市场主管合伙人

  银行业高利润的背景是3.6万亿元改革成本

  银行业高利润,我想首先讲的是银行改革的背景,即政府在股改中剥离不良资产、注资,帮助银行修复了资产负债表。

  政府的剥离和注资规模累计有多大呢?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招股说明书中我们可以明确,这个规模累计达到3.6万亿元。这包括:1998年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资,这一注资在这轮改革中换成了真的国债,做实了;资产管理公司债券和央行资产管理公司专项票据累计7400亿元;再加上对几大行的注资,包括应收财政部款项,累计达3.6万亿元。没有了包袱,有了干净的资产负债表,这几年,银行业的赢利就上来了。

  即便这几年银行业开始挣钱,利润基础扩大,但2011年四大行加起来净利润约5700亿元,累计要用6年的利润才能偿还改革成本。

  上面说的是直接的政府承担的改革成本,还有间接的股改红利。在2003年开展银行改革时,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银行可以把不良资产都交出去,由政府财政处理。因此,后来即便留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也属于质量较好的不良资产。在这一轮货币政策扩张过程中,流动性增强,房产的价格上去了,导致原来很多不良资产都能回收,所以,不良资产准备金的回拨也非常大,这是狭义上的股改红利。

  回到银行业利润情况,要分别看银行业的收入和成本。在收入中,第一块是净息差,第二块是中间手续费收入,第三块是投资交易收入。中国银行业投资和交易收入几乎为零,导致息差收入占比高。像花旗、摩根大通银行等正是因为有交易投资收入,利息收入占比少。

  成本中,很多人都没有看到一项重要的成本科目,即“信贷资产的减值损失”。目前信贷成本的会计核算是有局限的,会计核算只是记录已经发生的信贷成本,并没有体现经济周期的预期信贷成本。因此,当前的利润是一个较短时间段的利润,是2011年度的利润。我们从来没有把它放大到2001至2021年期间来看银行的利润。我们并没有建立抗周期的贷款损失准备。

  我还想讲的是,其实银行还是有提升利润的空间的,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如果大家都批判银行业垄断、暴利,利润太多,其实银行降低利润的一个简单途径就是增加费用,花大钱少办事,这样不好。银行还是应该继续加强财务绩效管理,加强财经纪律。银行的很多费用一定要控制下来。

  从政策建议上,我认为在当前高利润的周期下,银行业要建立抗周期的信贷准备金。但抗周期的信贷准备金必须留在银行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上,这是股东的钱。如果从社会经济效益来看,可以考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把银行的一部分钱拿出来,会减少银行的利润。但通过建设存款保险基金制度会增强对银行的监管。

  最后我想说的是,还是要爱护和培养银行家。中国大银行的董事长、行长都是中管干部,中管干部的任期基本上是三年,而银行业股东要的回报通常是三十年。如果按三年的回报要求的话,层层落实,到了地方分行或部门总经理的层面,他们关注的银行利润差不多只有一年,在战略战术上可能就会发生一些脱节、一些扭曲,比如银行改造电脑系统没有十年是完不成的。要鼓励银行家长期为银行服务。把经营银行看做是自己的事业,所以要给银行高管市场透明和问责的高工资。现在银行高管的工资是较低的,但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员工的工资相对而言是较高的。

  廖强

  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董事

  当前高利润隐藏信贷滞后损失

  我想强调的是,中资银行当前高的资产回报率,是一个周期性现象,而且目前高的资产回报率背后还隐藏着信贷损失在会计意义上的滞后问题。所以,当前中资银行的资产回报高一些,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中资银行盈利率水平到底如何?美国银行业的ROA(资产收益率)为0.9%,ROE(净资产收益率)为9.2%。而按照银监会的数据,中国银行业2011年ROA水平应在1.2%和1.3%之间,所有银行的平均ROE可能略低于25%,但在20%以上。从这样两组数据来看,中资银行ROA 1.2%~1.3%是周期性现象。事实上中资银行2010年的ROA为1.0%~1.1%,2009年在1%以下。就多数可比的银行体系而言,不管是发达市场还是发展中市场,0.8%~1%的资产回报率是较常见的现象。这也意味着,在一个较长期间内,有一些年份实现1.2%~1.3%的资产回报率并不异常。

  但比较让人诧异或者说比较突出的是ROE。就任何一个角度而言,20%多的ROE是非常高的股本回报,毕竟美国现在ROE只有9.2%,当然这不是长期现象,可能反映的是金融危机后美国银行业的股本回报水平。

  在亚洲市场上,银行业ROE可能达到10%~15%,这是更常见的水平。如果中资银行的ROA水平降到0.8%~1%,那么对应的ROE应在15%~20%之间,还是较高的水平,这反映出中资银行总体上杠杆率可能相对较高。我们平常总是以美国投行或欧洲大行作为比较的标准,这些银行杠杆率有时能达到30倍或40倍,来论证我国银行杠杆率相对较低。从更广泛的样本来看,中资银行的杠杆率虽不能算很高,但也不能说很低。我们预期未来中资银行的杠杆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如此一来,中资银行所谓的股本回报突出问题将自然消失。

  高收益的另一个问题是息差,我觉得也应作进一步分析。从数据上来看,中国银行业的息差不管在2.7%还是3%(取决于计算方式),都不能算特别高的水平,在全球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但如果细看息差结构,我们可能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因为银行低收益率的资产,比如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准备金,或者购买的国债、央行票据,占总资产盘子相当大的比重,大银行大概占到40%~50%。从这个角度看,中资银行实际从信贷资产取得的利差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大银行至少在4%以上,丝毫不让于其他金砖国家。但其他金砖国家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高通胀,中国虽然也通胀,但并非高通胀国家。我国年通胀率较高时,官方数据也不过是5%以上,而其他几个国家都在10%左右甚至更高水平。高通胀对名义利差有增进效应。

  另外我们还不应忽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很多国家的债券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一些低风险的大型企业借款人已经不从银行获得贷款。反观中资银行,其信贷资产结构里还有很多相对低风险的大型企业借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将中国与上述国家的息差进行直接比较也有待商榷。

  如果站在微小借款人、中小企业甚至居民的角度来说,银行目前的贷款利率是不是公允,是不是真实反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和借贷人风险,还是值得探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在息差方面做一些灵活的调整,进一步加大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不管是对回应银行垄断的批评,还是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可能都有积极意义。

  宗良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

  调整政策让银行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

  中国银行业较高利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从根本上看,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投资占比较大,最近十多年又启动了房地产、医疗等方面的改革,消费呈现快速增长,外贸持续保持着较高顺差。货币投放在经济发展模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银行体系一直作为社会融资主要渠道。信贷资源仍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这为中国银行业较高利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具体原因上看,我国近几年成功推进的股改上市以及比较严格的监管要求,也促进了银行效益的稳定快速增长。

  既然经济发展模式是银行业高利润的主因,那么公众对银行业较高利润质疑又是因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贷投放的不均衡、不合理。虽然社会投放资金总量基本适当,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表现在区域、行业和客户方面,存在东部偏多、有些行业偏多、大企业偏多,中西部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投入不足,让人感觉,好像是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导致这种不均衡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考核机制和风险责任过大有关,考核时过分关注银行利润以及风险容忍度偏低。

  第二,金融资源总体稀缺性和供求结构的不平衡,容易被理解为垄断。信贷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让大家认为是银行垄断造成的,或者是四大行的垄断造成的。实际上从社会各类资金获得的收益率看,小贷公司和民间融资的收益率最高,当然风险也最高。某些中小银行的收益率高于四大行。四大行获得的可能是较稳定、中间偏上的收益率,没有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第三,银行收费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又加上有些不规范,容易被理解成收费不合理。实际上,发达国家银行的收费占其收入的比重远高于国内银行。

  第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特点是:一是稳定的利差或息差,二是总体规模较大,这两块合在一起产生了高利润。实际上是因为整个的规模太大,只需要稍微稳定一个利差息差,容易被人理解成是垄断。摄影记者/王晓东 任玉明

  

  

  

  第五,对民营资本的准入或者对利率市场化,不仅要看到好处,也要看到可能出现的风险。美国每年有不少中小金融机构倒闭,那么多的倒闭在美国可以,在中国不仅是“大到不能倒”,其实“小也不能倒”。我们已有的金融机构倒闭,都以其他方式处置,采取倒闭方式的很少,实际上是国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综合来看,在中国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银行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也是一个稳定的体系。如果走到完全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可能风险会很大。尤其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局面可能失控。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收费有待规范化、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等。为此笔者以为:

  一要适当调整监管或者考核的相关政策,促使银行业主动支持民营或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完善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贷款投向,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积极支持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三可考虑对县以下机构适当限定贷存比,确保资金更多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四是银行要规范各类收费,做到公开透明,坚持客户利益至上,确保质价相符。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债券市场发展将减弱银行业利润前景

  分析中国银行业的盈利状况,不能简单只观察一个很短的时点,比如今年或2011年,而应观察一个较长的运行过程,因为商业银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周期性,盈利状况会随周期变化而波动。这轮改革之后的中国银行业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其实,从2002年到2011年,在扣除不良贷款剥离这一政策性补贴因素后,这十年间银行的盈利能力并不高,其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在0.4%左右,可能也就是最近这两年比较高。所以,从一个较长的阶段来看银行业盈利问题,应该更为清楚些。

  目前银行业的利润增长情况,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基本匹配。中国经济连续十年高速增长,其中2003年到2007年5年间平均增长11%以上,十年平均增长在9%以上。在这样的增长速度下,许多行业的盈利水平都是不低的。比如201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超过24%,私营部门的利润增长更快,达到46%,而银行业利润增长则在30%~40%之间,总的来说还是处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

  同时,从金融业内部来看,2010年银行业的税前利润占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比例为88%,但银行业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则是93%,也就是说,其他金融业的收益情况可能比银行更好。所以,放大一点看,似乎得不出银行业利润极高的结论。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为什么2011年银行的盈利水平相对于前些年要高,可能也与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特定组合有关。一方面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速度,信贷需求比较旺盛;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为控制通胀,实行紧缩,导致贷款市场利率攀高,银行利润较快增长就不足为奇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大,但资本市场发展又上不去;如果这些年资本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有很大发展的话,可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空间就会受到明显挤压。如果真的金融脱媒压力很大,银行的信贷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好卖了。

  展望未来,2012年银行业盈利能力必然下降。因为经济增长放缓了,信贷需求也有稍微减弱的信号,利差将趋于收窄,中间业务将明显受限,再加上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些都将改变银行业的赢利前景。

  徐以升

  第一财经研究院副院长

  利率管制背后是汇率管制

  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利率管制,我想补充一个观点,即从中国央行总体货币政策框架的角度来认识。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分布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是信贷资产,收益较高;二是国债、金融债、央票等债券类投资资产,是银行主动资产摆布的,取得市场化的普通收益;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资产,这是银行被动承受的,低收益资产。第三类低收益资产的比重有多少呢?截至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存准率还在20.5%的水平。

  自2003年人民币升值以来,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总体框架为:一是货币缓慢升值;二是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票工具对冲资本流入。在这个冲销型货币政策组合中,央行要为冲销付出财务成本,我曾经计算过,2003年到2010年底央行累计支付的成本就超过1万亿元。但实际上,整体货币政策的成本是由央行、银行体系共同承担的。

  银行体系以高比例、目前为20%以上的资产冻结、累计接近17万亿元,并获取极低收益为代价,参与承担总体对冲成本,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利率只有1.62%。

  可以设想,为了弥补这一巨额资产的低收益,货币政策框架里有可能会刻意维持一个管制利差,以信贷资产的高收益,弥补法定存款准备金资产的低收益,弥补银行体系为冲销外汇占款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我记得社科院余永定教授在2007年的一篇论文中就曾鲜明地指出,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以及持续大规模出售低收益的央行票据,会阻碍中国银行业向完全商业化经营转变。

  因此我认为要从总体货币政策框架上来认识利率管制问题,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如果要改变利率管制的话,就需要这个过程的逆调整。比如,通过允许人民币汇率更大程度的浮动,央行减少外汇干预,减少外汇占款的积累,减少央行和银行体系的冲销成本,就会为利率管制改革创造空间。在看到利率管制的真正改革前,我们首先需要看到汇率管制的放松。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央行需要进一步放松人民币汇率的波幅的原因。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