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13亿人的健康明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7 07:05 来源: 经济日报新华社记者 吴小军 吕 诺 胡 浩
短短3年间,一张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络在中国大地上铺开,13亿人“病有所医”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2009年至2011年,面对“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中国以空前力度推行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没有任何成功的模式可以复制。3年来,中国立足国情,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医改道路,思路越来越清晰,步伐越来越坚定。
“病有所医”:
编织世界最大医保网
2012年初春,在青海省湟中县上五庄镇72岁的回族农民马俊寿气管炎发作,生平第一次住进卫生院。
马老汉患了10年气管炎。过去犯病,他常强忍着不去医院。
“去一次小诊所就得花掉80多元钱。”他说,“气管炎一犯,一只羊就没啦!”
2011年,马老汉一家八口人都入了新农合。住院两天下来,费用总共150元。作为低保户,他交15元就行了。
马老汉说:“我大儿子6岁时脑膜炎发高烧,没钱治病结果成了聋哑人。如今,新医改让娃娃遇上了,让咱老汉们等上了。”
——经过3年改革,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
截至2011年底,中国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比改革前增加了1.72亿。其中,像马俊寿一样的新农合参保农民超过8.32亿人,增加了1700万人。城居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保障范围由住院延伸到门诊。
问道医改:
努力破解世界性难题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破解重重困难,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中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攥紧拳头才能形成合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包括医改在内的民生工程。2008年12月,国务院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20个部门共同参加,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国医改工作。
五指握紧,攥成拳头,才能形成合力、强势推进。医改的组织机构建设避免了部门为利益而推诿扯皮、相互掣肘,形成无缝隙责任链条,把更多的不可能变为现实。
——看准方向才能少走弯路。
中国医改方向明确,让群众尽快得到实惠,是深化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实现改善人民群众享有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这一根本目的,中国医改突出强调维护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的要求,发挥现代国家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明确医改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国务院随后公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医改五项重点任务。
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削足适履不如量体裁衣。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但在中国要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必须坚持立足国情,用中国式的办法深化医改。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中国式医改三年间思路日益清晰: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
“再深的水也要趟”:
探索医改突围之路
如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卫生部部长陈竺如是说。
面对各种绕不过、躲不开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可谓迎难而上,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为医改这一世界性民生难题交出“中国式”答卷。
医改最大的难点是公立医院改革。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下手,将不可避免地触及药品生产流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等不同领域和群体的切身利益。
3年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20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改革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
公立医院改革正稳步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已确定,下一步的医改将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在3年试点的基础上,医改方案提出,深化补偿机制改革,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展望未来,“十二五”医改规划已明确:在全民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和公立医院改革三方面取得突破。中国正朝着在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坚实迈进。
(据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