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食品安全法》需方方面面的努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9 01:1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梅
徐燕燕
[ 《食品安全法》在国际上是先进的,但对中国国情来讲是超前的。该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要求上都很严格,我们短期内肯定达不到法的要求,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
2011年,全球范围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在海外,德国“二噁英毒饲料”事件、美国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污染、欧盟“双酚A”事件、日本“禁止生吃牛肝”事件被频频爆出;在国内,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可燃面条、金葡菌超标、冲调豆浆、“一滴香”等事件层出不穷,一时间消费者谈食色变,食品安全恐慌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近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秀梅女士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对国际、国内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进行解读,并从政府、企业、学界、消费者等不同角度阐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总体情况趋好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
刘秀梅: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是好的,积极向上的。首先,法律趋于完善,各个行业也行动起来了,相关利益方都在为促进食品安全共同努力。同时,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前些年比,不论是社会关注,还是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虽然发生了像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个别食品安全事件,但总的来说,是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日报:从政府、企业、学界以及消费者个人角度来讲,应当如何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行为?
刘秀梅:从政府角度,我认为,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相比,总体来说,是一个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的政府。
2009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紧接着2010年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且是从国务院层次,由副总理主持工作。成立至今,委员会不断协调各方面职能,直接负责食品安全大案要案的处理,以及一些部门的协调工作,而且力度非常大。
目前,国家有两个权威性的专家委员会,一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还有一个是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是从技术方面代表政府来把关。虽然是专家机构,但是集中了各部门、不同领域、并在这些领域有一定影响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无论是在提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评估的重点工作中,还是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计划,以及各阶段的评审把关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另外,每当出现一些重大或特殊事件的时候,虽然对某些事件的反应速度尚有欠缺,但各监管部门努力发挥各自职能,做好把关人角色,每一步都尽量做得更好。
另外去年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这是一个旨在从另外的角度,为国家各种政策做好技术支持的单位。该单位去年10月份刚刚挂牌,现在正在紧密组建当中。
我想从这些方面,不论是委员会还是实质性机构的建设方面,都表现出我们国家政府对食品安全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决心也是相当大的。
从企业角度,比如说中国食品科技学会,近三年来一直和政府密切配合,举办每年一届的国际食品安全论坛,邀请全球范围内,包括美国、欧洲等不同国家的,专门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科学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进行交流。这虽然只是个学会,但是不同领域企业都会参加,对整个食品工业界发挥了带头作用。
近几年,由该学会牵头,协助政府,做了很多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实实在在地带领行业在标准推进方面做出努力,使企业界对标准的认识和执行,都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去年已经发布的速冻面米食品标准,就是营养食品安全所和学会配合多年努力的结果。其他方面,像方便面标准也在制定;对于国家一些基础性标准,污染物标准,食源性致病菌标准等都在积极参与中。
另外,4月18日该学会将成立分委员会——食品安全与标准技术分委员会,从学会的总体思路来讲,给予高度重视和投入。委员会包括政府、学界、企业界的专家,将直接或间接带动整个行业,提升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水平。
除了学会带领行业,很多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对标准的认识都有了很大提高。2001年,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时,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还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合资或外资的食品企业,对标准工作非常关注,积极给政府提意见,但国内企业很少参加。现在不一样了,在制定标准方面,不论是大、中、小企业,都有反馈意见的行为,包括标准制定中提供数据。我认为,近几年,特别是最近三年,企业、行业和政府之间的互动非常好,一些论坛,包括标准的制定,方案的起草和修订,企业的参与度不断提升,作用也在不断加大。
政府企业需对食品安全有更深的认知
日报:我国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应当如何解决?
刘秀梅:其实不足之处在方方面面都有一些,因为食品安全是无止境的。我觉得,一些常规工作,政府做得都还不错。但往往出问题的时候,特别是面对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反响,处理还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食品安全问题分为几大类。一类是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行为恶劣、违法乱纪、坑害百姓,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造成一些其他的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这些事件社会各方行动能够比较趋于一致化。主要是因为,这些事件比较大,政府也高度重视,对事件的处理和社会反馈都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其他两类,一种可能根本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些事情可能是在没有完全调查清楚的情况下,或者是信息来源没有进一步核实的情况下,即遭到媒体过度曝光。现在媒体多样化发展,平媒、网媒等并驾齐驱,特别是网络媒体更难以控制,每个人实际上都是“自媒体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终端发信息、写微博(http://weibo.com),传播到网络上。有些事情本身可能很小,但通过媒体传来传去就被放大了。甚至有些不是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却造成极大恐慌。比如2011年10月的思念水饺金葡菌事件,实际上并没有出现因吃速冻饺子而感染金葡菌患病的例子,只是说这一标准松或严的问题。但由于广泛报道,大家非常关注。但是通过一段时间媒体的沟通、专家的解释,消费者逐渐理解了,有些问题不是那么严重的。
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中间,就是说,这件事情本身不好,但严重程度也没有那么大,比如染色馒头、冲调豆浆、骨汤等。这些事情最终也没有造成食品安全危害,但企业在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当中存在不透明或者过度宣传,属于行为和执行标准方面的欠缺。对于这类问题,应该重点指导行业,在行业内部进行互动,找到问题,不至于使老百姓过度恐慌。
日报:目前我国国家做了哪些努力?
刘秀梅:相关问题需要不同相关方投入更大力量。最近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启动了《中国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这项工作由中国食品科学学会牵头来做。在讨论宣传大纲时,大家普遍认为,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科普知识还需要加强。
不同相关方的要求不同。比如政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对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清楚认识 ——如果是食品安全问题,就狠抓狠打;如果是行业问题,政府只要监督行业把事情做好;如果属于社会影响过大的事情,更应该放到社会上,让一些科学组织或媒体尽快澄清事情原委。
风险管理不是简单的管理,你要知道这件事情的风险多大,对不同政府监管部门,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对企业来说,有些教训便是“交学费”,比如三聚氰胺、瘦肉精都是教训。但是中国大部分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像一些乳品原料的供应商——奶农,还有蔬菜的种植生产,很多都是非集约化的个体生产户,对食品安全肯定了解不足,这就需要政府负责食物链的相关部门,对不同环节加强教育、宣传、培训。
我觉得,现在社会对一些知识的认知还存在问题。因为他们不懂危害,可能是误用,或者认为用用也无所谓,把钱赚了再说,却造成了社会危害,个人的付出也是极大的。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食品安全具体的、更深层次的知识都要有所认知。比如不仅要知道自己的加工工艺,还要知道某个工艺环节可能发生什么问题。想要提高生产水平,就要了解相关标准,以及食品安全控制措施。食品安全无止境,要花很多时间来补充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日报:中国食品安全在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刘秀梅:目前执行的《食品安全法》颁布于2009年。从一颁布,我就谈到,该法律是超前的,是紧跟国际食品安全的最新形势和最新理论来设计的。该法对政府部门,即管理层,明确提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问题,即使在全球食品安全领域,也非常新。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问题被用到国际食品法典手册是1997年,而我国参与相关风险评估的专家活动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开始,而且专家人数也很有限,因此,要普及到社会,让全国人民都了解这一科学理念,对政府和执行企业是巨大的挑战。
可以说,该法在国际上是先进的,但对中国国情来讲是超前的。该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要求上都很严格,我们短期内肯定达不到法的要求,还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去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和过去“应对危机”不同,该法案强调“预防”,更加强调食品生产行业自身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对照来看,我国政府加大力气监管是对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还是民生问题,甚至是影响到社会稳定的问题。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不敢有一点疏忽,这从历次事件的处理中就能够看到。卫生部也在多种场合提到,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就是我们关注的,关系到百姓健康的问题我们肯定要做。所以现在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只要反响大了,政府就会投入,特别对食品生产企业、包括标准方面抓得很细。
警惕食源性疾病
日报:企业应当怎样做,才能尽快跟上国家法律和政府监管的脚步?
刘秀梅:反过来讲,我们现在食品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食品企业的结构,不管是产业结构还是规模化结构,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别。
比如,美国大部分都是工业化程度更高的企业,另外美国法律实施时间较长,食品加工和经营者的法治观比我们行业高很多。我们很多个体食品加工企业,倒闭了可以重头再来,但是在美国、欧盟等地,这个问题的性质就不一样。所以,企业应当加强自律,丰富对食品安全标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的普及。
日报:以美国、欧盟为鉴,未来我国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防患于未然?
刘秀梅:从全球来讲,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他们将绝大部分力量投入对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和控制。美国农业部实施的措施,目标都很具体,比如明确规定要把沙门氏菌病的发病率降到多少。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各国发生的问题不一样,去年美国发生了好几起沙门氏菌、大肠杆菌事件,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和我们不同,他们习惯生吃果蔬,中国人则习惯是熟食烹调。这一方面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化与加工果蔬的产业化水平也没有完全进入到百姓生活当中。
但我个人觉得,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农产品预加工技术会逐渐普及。我个人认为,中国工业化食品可能将引发食源性疾病。此前美国便出现过冰激凌中毒、巴氏消毒奶中毒、花生酱中毒等事件,我国目前除了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还没有发生细菌污染工业化产品的事件,但行业一定要对此警惕,因为一旦发生问题,影响的不是一家一户,而是整个销售链,波及面更广,影响人群更多。
日报: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刘秀梅:现在我们国家检测溯源的技术已经掌握,但是应用到全国不同省份,由于发展程度不同,实际效果都会有很大差别。一旦发生这种事情,我国能不能像美国那样,及时采样,甚至溯源到原料,我们现在还没有经过实践考验。对此,我很担心。现在我国还没有发生工业化产品被污染事件,是我们老百姓的幸运,政府的幸运,也是企业的幸运,如果发生类似美国的事情,大家将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国家投入不少了,特别是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设备不比美国实验室差,包括省市都有先进的溯源仪器,但是有些仪器搁置在那里,没有被充分利用,可能是因为没有人会用,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设备利用度问题。
科普知识、检测能力、技术人才问题等方面,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专注于全行业和全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技术能力、管理水平提高,加强食品安全相关单位的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