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为什么我们的认知如此差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9 01:1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那么,对2011年度具有代表性的12起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面条可燃、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塑化剂、冲调豆浆、骨汤门、过敏原、烹炸油、地沟油、金葡菌、黄曲霉毒素,属于严重食品安全事件的“红灯”、较严重食品安全事件的“黄灯”、不是食品安全事件的“绿灯”,分别有几盏?

  第一财经和艺康集团主办的“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委托专业机构,针对这一问题,对消费者、媒体和专家学者三个群体进行了定量研究,其结论是:

  专家们认为一半是“绿灯”,只有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是“红灯”,染色馒头和黄曲霉毒素是“黄灯”;媒体认为金葡菌是“黄灯”,冲调豆浆、骨汤门是“绿灯”,别的都是“红灯”;消费者认为,冲调豆浆、骨汤门“绿灯”,别的全是“红灯”。

  这个研究说明:对于食品安全的知识越多,越倾向于认为,某些热点事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如“面条可燃”是正常物理现象;金葡菌在人体普遍存在,食物中的金葡菌通常不会引起疾病,是行业标准问题;冲调豆浆是认知差异,其实天然新鲜的未必是最好的,天然或冲调不是重点,重点是生产中的管控……

  这个研究还表明,媒体和消费者的立场更接近,媒体在塑造消费者认知方面的影响很大。而代表科学专业知识的“赛先生”,离我们还很远。一个结论是,媒体应更加专业,才能帮助消费者形成理性认知。

  但为什么消费者更相信媒体,而与专家学者的知识、政府部门的期待距离很远?常常是,当他们自己身陷真实的问题时(如三聚氰胺),他们发现,如果不是媒体曝光,不知要被问题蒙蔽多久;他们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迅速反馈,不得不在网上搜索、相互打听、口口相传;媒体的提问也经常得不到及时负责的回复。例如,有城市明明有食品安全事故,只因要参评“卫生城市”,要求“连续三年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所以压着瞒着。而某些专家学者在热点事件中的反应似乎不是讲专业,而是用专业说辞帮着责任方开脱。消费者之所以越来越不信一些东西,越来越信另一些东西,不是没有理由的。

  显然,要解决消费者认知中存在的偏颇问题,开放透明的信息环境与负责专业的媒体报道,缺一不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