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位富高管年薪够普通白领忙活300年穷高管年薪3千 发人深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0 13:10 来源: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劳佳迪 报道 制图 任萍

  1600万元、957万元、869万元——这三笔天文数字加在一起,达到3426万元之多。而这直追国内一家大中型企业一年利润总额的数字,其实只不过是去年三家上市公司高管一年的个人收入。

  3000多万元是个什么概念?按照发达地区中等收入的白领年薪10万元来计算,截止当下披露的1700多家上市公司财报中,目前暂时高居“薪酬红榜”榜首的这三人薪酬总和足够他们不吃不喝忙活342年。

  而这三人的名字和头衔分别是:中信证券副董事长殷可、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深发展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三人之中,有近年屡列榜单前茅的,也有历年收入讳莫如深的。但殊途同归的是,如此高的薪酬水平似乎都与上市公司2011年的业绩不相匹配。

  殷可:未满50岁年吸金上千万一人薪酬是公司净利2.3倍

  从履历上看,中信证券的这位“二当家”出生于1963年,至今还未到天命之年,与其羡煞旁人的身价相比,这个年龄显得相当“大器早成”。

  殷可究竟是历年来都领取如此高的年薪,还是2011年偶尔为之?对外界来说,却是巨大谜团。在2002年加盟中信集团后,为人低调的他历任中信资本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等负责人,所支取的薪水不足为外人道。

  公众知晓的是,殷可拿到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文凭后,从业超过15年,一直平步圈内,堪称资本元老。1990年至1992年,他还曾参与筹建深交所。之后又筹建深圳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并发行了第一只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

  此后,殷可供职于国泰君安、联合证券等券商,几经辗转后情定中信,至今已有十载。中信对他的这份“忠诚”也给予极高回馈,荣升中信证券副董事长令他去年的年薪大白于天下:折合1600万元人民币轻松刷新2010年由平安高管张子欣创下的1067万元年薪记录。

  即使是在高薪频出的金融圈内,薪酬如此之高也令圈内人咋舌。记者注意到,去年4月6日,中信证券曾公告,殷可担任中信证券副董事长一职获深圳证监局批复。换言之,殷可去年的薪酬中,至少有一半应该是来自原先就任的中信国际。

  而耐人寻味的是,数据显示,中信国际2011年全年净利润也不过681.35万元。殷可的年收入是其2.3倍之多,计算发现,中信证券去年支付给管理员的薪酬总额达到5609万元之多。

  殷可领了后半年工资的中信证券业绩表现又是如何?有趣的是,去年8月底,中信证券获准发行约11.45亿H股,业内普遍将这次成功的发行模式誉为 “中国企业海外资本运作进入新的阶段”。这项功绩也就算到了才到任短短一个季度的殷可头上。

  但从全年业绩看,全年净利润125.76亿元虽然在已经发布财报的券商中成绩尚可,但如果剔除出售华夏基金股权的一次性影响后,中信证券净利润只有27.60亿元,同比下滑约60%。参照业绩下滑的惨重,高管仍坐收天价年薪不免让人心存异议。

  麦伯良:制造业薪酬的异类明年薪酬存巨大猜想

  似乎出乎人们意料,天价年薪历来出在金融、地产圈,而去年有一家制造大集团的“掌门人”却以近千万元年薪一举夺得“探花”。如果未来发布的上市公司年报没有更新这张TOP级别的榜单内容,麦伯良便坐稳制造业“打工皇帝”的宝座。

  据悉,这位中集集团的董事兼总裁去年拿到的工资单上,957.74万元的数字高得惊人。而相比2010年他596.22万元的薪酬,涨幅更是高达60%,远远高出集团其他高管的涨幅。

  不过,中集对麦伯良的厚待也算事出有因。早在1982年,当时的中集成立仅一年多,刚大学毕业的他便加入进来,此后再未离开。而中集之所以能从频临破产的小厂变身如今的行业巨无霸,公平地说,麦伯良也确实功不可没。

  只不过,这份功劳是否担得起如此高薪?巨大涨幅又有无业绩支撑?却值得反思。记者查阅2011年年度报告时发现,中集集团2011年的营业收入为641亿元,2010年为518亿元,同比增长了23.87%;2011年、2010年利润总额分别为50.2亿元和36.7亿元,同比增长了36.7%。相比之下,麦伯良的收入涨幅看来仍是不相匹配。

  如果说,麦伯良去年的天价年薪还勉强算是对业绩增长的一点回报,让业内人士感到兴趣盎然的是,以今年一季度的集团业绩表现看,明年领工资时他恐怕应该笑不出来。

  中集集团近日发布201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72亿元至5.43亿元,公告称今年初净利润和基本每股收益将比上年同期减少60%-80%。

  公司方面在回应记者时强调,一季度的业绩下滑与去年高管的薪酬无关联。照此逻辑,市场自然会对明年麦伯良的工资单拭目以待。如果他的薪酬不能随着业绩起伏而调整变动,恐怕难堵悠悠之口。

  理查德·杰克逊:薪酬榜单上的常客深发展被讽“铁公鸡”

  相比“状元”和“榜眼”,薪酬榜上的“探花”则是一张老面孔——这就是每年都在平安集团业绩发布会上亮相媒体的理查德·杰克逊。在过去数年间,他几乎每年都会登上薪酬榜单的前几名。去年,他的薪酬为869万元,同比涨幅57%。

  当然,从资历上看,被平安指派为深发展银行行长的理查德确实有这个资本,吸引集团对他一掷千金。他在花旗银行任职期间,曾把只有一家支行的花旗银行匈牙利分行发展成匈牙利第五大全国性银行,将在韩国首尔拥有19个分支机构的韩国花旗银行拓展为在全韩拥有250个分支机构的韩国第五大银行。

  在担任深发展行长前,他亦是平安内部分管银行业务的一把手。不过,横向比较,理查德去年的薪酬还是远远超出位列第二的招行行长马蔚华,后者年薪535万元,与2010年相比持平。

  但最受市场诟病的,还是花大价钱请人的深发展在股民中的“铁公鸡”形象。虽然深发展连续多年盈利,高管收入连续保持高位,但今年仍延续前两年的吝啬作风,依然不分红。著名财经评论人皮海洲甚至戏谑称,建议管理层把其股票名改为“TGJ深发展”。

  记者注意到,包括理查德在内的深发展24位高管累计拿到4179万元,股民们却干巴巴地没有分到一分钱。年报显示,2011年深发展实现营业总收入296.43亿元,同比增长逾六成。 2011年年末,计提后可供分配的利润为人民币14.77亿元。

  而这些钱最终入了“深发展人”的荷包。据悉,去年深发展人均年薪27.8万,同比增幅高达80%。这不禁令人疑窦丛生:难道是把股市当成了为自己人牟利的提款机?

  新闻延伸

  高管贫富差距惊人:垫底者只有3000元

  有欢乐的就有忧愁的。

  和这些日进斗金的高管相比,沪深两市的高管之中也有着夸张的 “穷光蛋”。其收入之低已经突破了公众想象力的极限——与“吃低保”相比,都尚且远远不如。

  2011年已公布年报上市公司中,江泉实业的董事长于孝燕年薪垫底,仅为3000元。 2011年董事长年薪排名倒数第二的是S*ST北亚的董事长王则瑞,其年薪为5000元,而王泽瑞还兼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年薪也为5000元。

  此外,银座股份已离任董事长张文生年薪7000元,排名董事长年薪最低的第三,而在2011年7月21日继任的现任董事长刘希举年薪也仅为5000元。

  记者发现,这些年薪微薄到难以置信地步的高管,无一例外都是来自制造业,这与目前制造业微利、负利的情况不谋而合。由于没有了金融等垄断行业的政策庇护,在市场化的竞争氛围中,企业的不景气自然直接反映在用人成本上。

  一面是金融业高管的旱涝保收,一面是“干活不如吃低保”的制造业尴尬,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和薪酬逻辑发人深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