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A股有效突破时间在6月——价值中枢理论(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1 01:5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金学伟

  1995年,由史泰米亚创立的市场轮廓理论经许沂光编译,以《四度空间》名目传入内地股市,为我的价值中枢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TPO点核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

  1.确定一个周期单位,比如以一年、一月或一天为考察周期。

  2.确定一个价格单位,比如大盘指数以10点为一个价格单位,个股以0.1元为一个价格单位等。

  3.按已确定的价格单位,将该周期内从最高价到最低价垂直标示在图表纸上或Excel文档中。比如2010年上证指数最高收盘为3282点,取整为3280;最低收盘是2363点,取整为2360。然后按每10点为一个价格单位,在纵坐标中找到与3280相对应的单元格,纵向标出92个标示符号,直到2360为止。2011年上证指数最高收盘3057点,取整为3050点;最低收盘2148点,取整为2140点。从3050到2140,再纵向标出91个标示符号。一个符号为一个时间价位,简称TPO。

  以什么符号标示可按个人喜好,如果你只想了解每个价位上的TPO数量,可选择任一字母做标示符号。如果你还想知道这些TPO是在哪个时段产生的,可以日期为标示符号,比如2010年产生的TPO,可以10标示;2011年产生的,可以11标示。如果时间单位为月,那么,2011年11月产生的TPO,可用1111标示,这样便于考察价值中枢的变迁情况。

  4.所有时段的TPO都标示完后,再删除符号间的空格,将右侧单元格左移——TPO图不允许符号与符号间留有空格,所有TPO都只允许往左顶格标示,这是为方便计算各个价位上的TPO数量。

  所谓价值中枢,就是被市场接受程度最高、出现频次最高、来回穿越次数最多的价格,因此,我们可通过TPO考察来把握市场的价值中枢所在。

  比如,按年线考察,1992年以来大盘走势明显地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2年到1998年,历时7年。年线TPO数量最多的是890点,总共有6个年TPO。因此,这一阶段的价值中枢是890点。

  第二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5年,也是7年。年TPO数量最多的是1600点,也是6个TPO。因此,1600点是这一阶段的价值中枢。

  第三个阶段从2006年以来也已7年,形成了2个价值中枢。一个是2410点,有6个年TPO;一个是2640点,也是6个TPO。当然,这是年线考察的结果。如以月线考察,那么这7年中TPO数量最多的是2765点,总共有17个月TPO。说明2765点才是这7年最核心的价值中枢。

  这一理论不仅让我掌握了一种新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它解决了我的一个问题:价值中枢本身的运行规律。在此之前,虽然我已尝试以年CDP来推导价值中枢的变动轨迹,但那是主观预测结果,虽然比一般技术预测的准确性要高得多,但毕竟有很强的先验性,缺乏足够的客观事实做依据。而市场轮廓理论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定量工具。于是我就尝试用年CDP来定位价值中枢,以月TPO来考察价值中枢的构筑情况。

  经过1995和1996年沪深股市走势以及境外股市大量实证考察,我发现价格与价值中枢运动具有非常显著的规律性。

  首先是通过大幅上涨,拉出长长的平衡区间,然后在回落中形成1到2个价值中枢。比如1992年到1993年,上证指数从300点涨到1558点,拉出一个上下幅度高达4倍的平衡区。然后在调整中,先后形成了893和666点2个价值中枢。

  其次是以位置较低的价值中枢为轴心,上下运动。当其TPO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该价值中枢构筑完成,进入上面一个价值中枢。比如1994年到1996年上半年,大盘围绕666点上下运动,直到1996年6月,当666点的月TPO达到16个以后,大盘才正式向上突破,进入893点价值中枢的构造过程。

  其三是当下面的价值中枢构筑完毕,进入上面一个价值中枢时,总会出现1到2次回调。比如1996年大盘涨到894点后,曾在894点之下整理了3个月。

  其四是当上面一个价值中枢TPO数量还少于下面一个价值中枢时,即使向上突破,也会再次回到该价值中枢下面来,直到它的TPO数量超过下面一个价值中枢时。比如1996年10月大盘突破893点,最高涨至1258点,但其后又回落到855点。这是因为666点价值中枢累计月TPO数量有16个,而截至1996年10月,893点的月TPO数量仅有14个。直到1997年2月,最后一次探底870点,使它的月TPO数量达到18个之后,大盘才真正向上脱离893点,进入更高的波动区间。

  其五是价值中枢的空间运动也很有秩序。比如1996年上证指数年CDP为896点,刚好和原先计算的893点相近,因此,以896点为修正后的价值中枢。由于896÷666=1.3453,而896×1.3453=1205,因此,1997年初,我预测1205点将成为新的价值中枢。

  由于到1998年底,月K线穿越1205点的次数累计达到了20个月,已超过896点的TPO数量,因此,1998年底和1999年初,我预言1999年上证指数将创历史新高,并根据时间周期测算,预测行情最迟在5月份起来。而后又在5·19行情开始的第一周,预言1630点将成为新的价值中枢。

  其后的行情再次证明,从价值中枢角度去把握大势,准确性和有效性远远超过所有的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从1999年5月到2005年6月,上证指数的波动中轴就在1630点附近。

  以投资大众为主体的市场要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股市更有序,也更加稳定,中外股市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6年后,因投资者主体结构变化,价值中枢的运行轨迹不再像以前那样工整有序,但基本轮廓依然清晰。2006年前的4个价值中枢均呈35%左右的幅度依次提升,按这一规律,2200点、3000点将分别成为新的价值中枢,虽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但去掉2007年后,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的CDP为2178点,2008年的CDP为3002点,均接近于理论测算值。即便以客观上已经形成的2760点价值中枢来说,它和1630点的相差幅度为69.32%,接近于35%的2倍。这充分证明了威廉·欧奈尔说过的一句话:市场变得不会太多,循环一次又一次,主要原则依然适用,不同的只是参与的群众换了一批又一批。

  我认为,6124点以来的调整之所以如此漫长,主要原因之一就是2760点价值中枢与1630点价值中枢相差幅度太大,用通俗的话说,998到6124点涨过头了,所形成的平衡区间太大,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平衡构造。

  2132点上涨的之所以如此艰难,原因之一也是2760和1630点这2个价值中枢形成幅度太大,需要在中间构筑出一个新的、带有过渡性质的价值中枢。这一价值中枢就是我们上期说过的2430点。

  由于迄今为止,2760一线的月TPO数量总共才17个,远少于1630点的23个,甚至也少于1200点价值中枢的TPO数量。而2430点的TPO数量更少,才14个。因此,哪怕2430价值中枢的性质与666点相同,至少也要再增加2个TPO,才能考虑2430价值中枢是否构筑完毕,大盘是否会进入以2760点为中轴的平衡区间。如是,大盘有效突破2430点的时间至少应该是6月份。由于2760点的TPO数量本身也不足,因此,即便完成了2430价值中枢的构筑,还需有更长时间来完成2760价值中枢的构筑,在这一任务没有完成前,6000点只能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我们分3期讲完了价值中枢理论,它其实只是平衡波动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便如此,也只讲了一个大概,其中还有许多细节问题无法涉猎,只能等以后再说了。研究一下价值中枢理论,不仅对我们把握大市有用,对个股更加有用。

  (作者为金证导航技术暨运营总监,邮箱:1392756984@qq.com)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