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之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1 02:26 来源: 中国经营报孟庆伟,刘腾
这是4月一个普通的早上7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简称“哈医大一院”)副主任医师张岩斌(化名)已经赶到病房,来不及休息,迅速换上白大褂,开始查房。此时离正式上班还有整1个小时。
就在前一天,张岩斌做了两台大手术,从早上9点一直到晚上6点,只在手术间隔的半个小时中,简单吃了口午饭,喝了点水。手术完了,又查了1个小时的房,写了一厚摞的病志,回到家已经快夜里11点了。
但即使下了班,张岩斌也不能完全放松下来,手机、家里座机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只要病房有事,就得随叫随到。
让张岩斌感到压力更大的是,10年前他就已经晋级为副高,离正高还有“一步之遥”,但一直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做研究、写论文,所以,经常不管多累,都得见缝插针地进实验室。
长时间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使张岩斌患上了神经衰弱,每天要吃安定才能睡着,这个“习惯”已经有五六年之久了。
很多医生都过着张岩斌这样的生活,无止境的夜班、不完整的双休日,而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当下,竟又增加了一项:人身安全问题。
超负荷工作
“医生来得最晚的也超不过7点40。”该科室护士贾新(化名)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因为9点整医生们就开始给病人做手术了,所以询问病情、下医嘱、交代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工作都要在8点半之前完成。
张岩斌每周有一个半天出门诊,医院给他规定的号是20个。但来哈医大一院就诊的多是从东三省远道而来的患者,他每次都会被请求多加几个号。如果到了下班时还没看完,只能接着看。“病情不同,患者有多有少,延长半小时、1小时常有。”张岩斌说。
但出门诊还不是最辛苦的。贾新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科室虽不是全院最忙的,但有的医生一天要做四五台手术,连口午饭都吃不上,走出手术室已是晚上九十点了。手术不完,负责的护士也不能下班。
贾新在哈医大一院已经工作了十余年。她说,如果下午手术结束得早,医生还要回到病房再查一次房。如果手术持续到晚上九十点,这时候患者已经休息,为了不打扰他们,医生只能第二天更早来查房。
陈波(化名)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某附属医院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从医多年来,也日复一日重复着“披星戴月”的工作节奏。“我基本没有休息日、节假日。”
陈波还同时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带着几名硕士研究生,工作之余,陈波还要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陈波告诉记者,就在几天前,医院一个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年轻博士对他说:“陈老师,我想退休了!”“有时候下级医生比上级医生还要累。”陈波所说的“下级医生”,是指普通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多写病志的工作,手术科室的还要做术前准备。“我们如果晚上五六点可以下班了,他们9点、10点都可能干不完活。”
据记者了解,哈医大一院大部分科室都是常年床位紧张,最忙的科室实际收治病人数能达到正常床位的两倍。“多到满走廊都是人,没有再加的地方了。”贾新说她所在的科室虽算不上大科,但也“一床难求”。3年前,该科住院病人数量平均在30人左右,与床位数基本相当。但如今,一年仅有一个月床位够用,加二三十张床是常态,最多的时候还加过近40张。
患者多,医生承担的工作量也随之加重。一位资深医生向记者透露,有的科主任最多要管30个病人,副主任也要管15人左右。
低薪酬,严考核
陈波所在的科室虽不是全院效益最好的,但常年加床。他年薪(不包括所谓“灰色收入”)近10万,与北京一个普通白领差不多。陈波向记者坦言,因科室效益较好,与同级别、同职称的同事相比,这个收入算中上等。
陈波告诉记者,和大部分的三甲医院一样,他所在医院的薪酬结构基本包括五部分:基本工资、奖金、出诊费、手术加台费和教学费。基本工资和职称及晋级职称的年限有关。陈波已经晋级副高七八年了,算是“老副高”,目前他的基本工资每月近3200元,新晋副高的医生不会有这么多,每月3000元左右。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生主治医师,每月基本工资在2000元左右。
奖金则和职称、科室效益有关。正教授、副教授、主治医师等不同的职称级别,奖金系数是不一样的。陈波的职称是副教授,每月的奖金平均在1500元左右。各科室每月效益不同,奖金也随之上下浮动。和陈波相比,张岩斌所在科室效益稍好些,奖金每月在1000多~2000多之间浮动,但一些效益一般的科室奖金只有几百元。据了解,年轻主治医师的奖金和科主任相比,会相差一倍。该院一位资深护士告诉记者,奖金这部分收入有点像“吃大锅饭”。
医院对科室的创收没有硬性指标,但据记者了解,各科室还是会尽量多收治病人,毕竟医生、护士的奖金跟效益直接挂钩。
陈波告诉记者,按照医院规定,一般中午12点以后进行的手术,医生会有一些“加台费”。一个手术费用几百元的手术,加台费有几十元。
如果医生有出诊任务,薪酬中还包括一部分出诊费,即挂号费提成。比如,正教授挂号费6元,医生提2元;副教授4元,医生提1元。但医生给患者开药、开化验和物理检查等是没有提成的。陈波每周大约出诊两次,如果按照每次接诊20病人计算,那么他每次的出诊费为20元,每月出诊费不足200元,占整个薪酬的比例很小。
除肩负临床工作外,陈波还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名硕士生导师。教学费的标准是带一名硕士研究生每月给教学费260元,这部分收入是年底统一发放的。当然,上课的话还有课时费。不过因为很少,陈波说自己也没留意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室都有教学任务,有些科室两三年才轮一回,所以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有教学费。
至于上述收入之外的所谓“灰色收入”的多少,张岩斌和陈波两位医生表示不愿透露。不过哈医大某附属医院一位科室的副主任表示,“灰色收入”基本上是正常工资的1~2倍。
此外,一位有着20年工作经历、不愿具名的哈尔滨三甲医院的医生向记者透露,科室不同,医生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外科挣不过心内科,因为心内科要做导管、支架手术;而普外又挣不过骨科、脑外;用药较多的神经内科的医生收入要好于皮肤、耳鼻喉等用药少的科室。
随着各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哈医大一院的效益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各科室主任和医护人员并不为效益发愁。但医院会在年终时对各科室进行考评,项目包括科室的医疗、科研、教学、有无医患纠纷等,并进行全院排名。排名高的话,科室有机会被评为“优秀科室”,效益好的,还有可能获得年终奖金。
贾新尤其提到,科室有无医患纠纷,也是年终考评很重要的一项。只要科室被患者投诉到医院相关部门,哪怕只有一次,该科室在年终就没有机会评选“优秀科室”。如果医疗纠纷多,科室整体的奖金也会减少。
晋升机制偏科研
在很多人看来,医生的压力莫过于来自看不完的病、做不过来的手术,尤其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但哈尔滨知名三甲医院的一些医护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压力更多来自职称晋级,甚至分散了工作时间的一半精力。
张岩斌告诉记者,从医学院校毕业后,进到医院,医生就会面临一个又一个晋级、考试。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到副高,再到正高,基本是每5年要晋级一次。“但晋级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有硬性的考核标准,还有名额限制。”医院每年都会组织对医生的晋级考核,一次考核可以管两年,两年内没能晋级的话,就要重新考核。
陈波说,现在晋级非常难,尤其是副高晋级正高。除了业务考核外,还要看医生发表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是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论文的数量及其影响因子、承担课题、有无论著。“科研是现在晋级最看重的,这也是最难的。”按照医院的规定,主治医师晋级副高,发表SCI论文要1篇以上、同时要承担省级以上课题才有资格报名,而且SCI论文还要求影响因子达到一定标准。
副高晋正高,则要求SCI论文的影响因子(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在3.0以上、最好承担国家级课题,如果只是省级课题,那么对课题项目、基金总额也有一定要求。
“课题很难申请,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纯科研单位,是医疗单位,还要有一定基础的东西才能申请上。”陈波向记者解释,临床没有很多基础的研究,做基础研究就要放下医疗工作走进实验室,做动物实验。
另外,申请者还要有论著,对论著的出版社也有要求,必须是人民出版社、卫生出版社等国家级的出版社。如果是出版教材的,还要求必须是全国规划性教材的副主编,才有资格报名。此外,申报者还要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奖项。
陈波告诉记者,现在三甲医院晋级的门槛越来越高了,而且标准几乎每年都调整。“医生根本跟不上标准的变化,就像买房子,今年价格100万元,你准备好了,但明年可能就涨到120万元了。”
不仅标准高,而且名额也很少,陈波所在的医院,近几年每年晋级正高的名额只有不足10个,但是申请的医生有上百人,所以一个科室一年也可能轮不上一个。
“发表的篇数越多,影响因子越高,越容易晋级,哪怕临床业务水平不强,也能晋上级。”一位哈尔滨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认为,现在的这种职称晋级方式并不合理。“这就像争论了很多年的考大学不能单看分数一样,但现在还是主要看分数,分数就是指挥棒。”这位医生表示。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大部分医生都有双重身份,既是临床医生,还是学校的教师,既要搞临床,还要搞科研,“承受着双重压力”。
据记者了解,在哈医大一院,一般只有博士学历、正高、学科带头人才能有机会竞聘科主任。而这个过程一般都要熬上十几年的时间。一旦坐上主任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也会在岗位上干上十几年。
陈波告诉记者,各个学校竞争全国排名,主要看学校发表了多少SCI文章、承担了多少国家级课题,而不是看你收了多少病人。“最后把科研压力都压在医生身上了。”陈波说他投入到科研上的精力占到他所有工作精力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