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通:全社会共同努力 打造社会诚信建设的中国模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1 10:58 来源: 中国经济网![MSN财经](http://stimgcn1.s-msn.com/portal/health/content_v2/buffer.jpg)
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1日讯 2012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暨第八届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年会今日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主旨为社会诚信建设的中国模式。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在论坛上表示,打造诚信建设的中国模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为文字实录: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很高兴应邀参加本届信用高峰论坛。首先,我向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注社会信用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借此机会,我谈一点个人对诚信问题的思考,与大家共同交流。我们所探讨的诚信,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文化问题,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生态文明,都会产生重要作用。
社会诚信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力和制约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对我国文化发展繁荣指明了方向。去年11月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举办的中华文化与软实力座谈会上做了一个发言。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建设文化传统,应该从价值体系、产业体系、评价体系这三大体系建设着手进行思考,谋划和努力。其中,首要是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性,包含着丰富内容和诸多要素。
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去推进,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性的天然职位(音译)。
诚信问题一般认为属于社会基本道德范畴,而实际上诚信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意,也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性天然经纬之(音译)本意。社会诚信建设的模式,活跃中国特色诚信建设之路,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提法,也是一个要深入研究和努力实现的大课题。去年5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强研究社会管理问题,会议提出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社会管理思想理念,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对社会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
本届信用高峰论坛,提出社会诚信建设中国模式,这个命题很有必要,也很有针对性。诚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具有鲜明特色,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关于中国模式各种概念,常常引人关注,但是大量的理论概括还需要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我希望本届论坛能够认真结合总书记关于社会管理创新讲话精神,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性的研讨,努力追赶为社会诚信建设的中国模式,以及这一模式的实施努力。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建设面临诸多问题,诚信缺失的现状真是令人堪忧。诚信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增进社会发展的一个软肋,不诚实、不守信,甚至伤天害理的现象频繁出现,令人触目惊心。在经济领域,今年央视315晚会点名报告了麦当劳、家乐福、中国电信等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我想企业纷纷倡导社会责任,首先应该自治。
在社会领域,红十字会代表社会组织及个人诚信问题,面临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在民生领域中,地沟油、死猪肉食品安全问题频繁曝光。在文化领域,各种学术腐败,文凭造假,已经成为社会毒物。由此看来,一方面整个社会为不讲诚信担负成本日益增高,另一方面老百姓对诚信要求底线不断拉低。
诚信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断营造良好社会诚信环境,已经成为摆在全体公民面前的共同任务。社会诚信建设主导应当是党和政府,一些社会人士提出社会公德与诚信大面积缺失,是否源于政府诚信的缺失?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大家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寄予厚望。国家发改委讨论制定社会信用体系。社会诚信建设中国模式,活跃中国特色的社会诚信建设中内涵,需要深化。从传统公开,中国人历来高度重视诚信,古人讲诚信得天下之结也,为金诚所至,金石开。在我国带“诚”字的词汇特别多,孟老夫子讲诚者乃天之道。
我认为诚信是品德,是理念,是文凭。诚信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今天的诚信则是一项更为复杂系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和完善,要从价值体系层面将诚信作为其中的告知。其次也有赖于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和全体公民素质的提升。第三,还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更要从西方文化差异和实际出发,作出新的创新。西方社会总体而言,它重视契约,可以说是一个契约社会,它的诚信体现为严格的法律,合同条款等具体规范。书面约定虽然生硬,不讲人情,但是有利于大多数人遵从。
东方文明则不成功,中国社会总体而言重情感,就是情感社会,这种社会好的一面体现为讲信誉,讲承诺,讲誓言,往往是一诺千金,可以桃源结义,也不屑于落在白纸黑字上。而不好的一面,则体现为我们常说所谓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随意更改,就可以说了不算,就可以不按契约办。
这些关系,在现今社会有的理性演变成为潜规则。随着经济利益最大化导向,见利忘义的情况普遍日益普遍,严重毒化整个社会风气。社会诚信建设的中国模式,我认为应当共汇中西,贯通古今,将严惩契约精神融入我们信誉文化中,同时应探讨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各个方面共同推进诚信建设的有效途径。
本届论坛正值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立100周年庆典,更是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成立10周年,借此机会我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信用研究中心致意热烈的祝贺,并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希望各位与会专家,为我国的诚信建设贡献出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