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非著名侨乡怎样打侨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5 23:14 来源: 上海侨报

  比起广东江门、福建潮州、浙江青田这些人尽皆知的著名侨乡,广西南宁、江西上饶、温州玉壶的“名气”或许稍逊一筹。然而,这些“非著名”侨乡如今已摸索出了各自的发展新路。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从“基础设施差,道路是黄土,房子是泥砖”的华侨农场蜕变为南宁市乃至广西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244家企业落户开发区,其中亿元企业25家,成为吸引海内外投资者的“金名片”。侨务资源相对匮乏的上饶市通过多年的“大侨务”之路,克服了“人员少、经费紧、侨情资源不清、业务不熟”等困难,取得了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而玉壶镇的“娘家路”、“巾帼亭”,发挥侨乡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具有侨乡特色的计生管理模式,打造了侨乡生育文化品牌,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非著名”侨乡的华丽转身中,自然少不了侨务工作者的辛勤与汗水。

  本报记者/李宇萍

  依托华侨农场 实现华丽转身

  “非著名”侨乡之一: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

   讲述者: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斌

  它的前身是广西武鸣华侨农场,在特殊时期,曾先后安置印尼、越南等9个国家12000多位归侨。2005年,成为国务院侨办引资引智重点联系单位,2006年更名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

    预计至2015年,开发区的年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00亿元,“工业企业少,且多为小、散、弱企业,税源少。”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斌这样形容蜕变前的园区。

  吸引海内外

  投资者的“金名片”

  2012年3月,继美国嘉吉、百威、印尼金光、美国沙伯特集团之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迎来了第5家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食品罐制造企业、全球第二大饮料罐企业——美国皇冠集团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正式签约,将在开发区投资建设啤酒易拉罐生产项目。

  很难想象,这片位于南宁市北郊、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土地,8年前是个“基础设施差,道路是黄土,房子是泥砖”的破旧农场。“工业企业少,且多为小、散、弱企业,税源少。”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斌这样介绍道,“这几年,下大力气发展园区工业,使工业生产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挺起了园区经济的脊梁。”如今已有244家企业落户开发区,其中亿元企业25家、外资企业34家、台资企业15家。

  5年前,台湾麦斯集团进入园区,带动了8个相关鞋类企业同时入驻,目前成为了广西第一、全国一流的轻纺服装鞋业产业基地。董事长蒋至强对记者说,“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在土地、交通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我们有信心打造一段鞋业传奇。”

  马来西亚诚兴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戴国光说,他原本没想到要来南宁投资,是亲友们不断谈起南宁的发展,促使他来这里投资。目前,诚兴公司已在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投入800万美元,养蛋鸡24万羽。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正以“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轻纺制鞋、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吸引海内外投资者的“金名片”。

  12亿元打造

  全国最大华侨城

  “除了在招商引资上壮大经济实力,园区也十分注重改善民生。”据李斌介绍,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以实施“惠侨工程”,包括社会保障工程、危旧房改造安居工程等八大项目,使广大归侨侨眷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归侨陈青富原来一家四口居住在不足35平米的安置房里,前两年,陈青富如愿以偿申购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圆了多年的“新房梦”。近年来,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积极实施危旧房改造安居工程,建成了总投资达1.3亿元的经济适用房“兴侨小区”项目。至2009年底,开发区已经全面完成了1089户归难侨危房改造任务,受益归侨侨眷达4000多人。

  日前,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总投入12亿元的华侨城项目又开始了建设,预计年内首批1508户归侨侨眷将搬迁入住华侨城。

  1960年8月从印尼回到南宁,在华侨农场生活了50年的许亚华不禁感叹,“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让这里发生了巨变。”

  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南宁华侨投资区成立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打造永不落幕的博览会。2005年,经国家发改委审核保留,更名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

  打好“侨牌”

  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这里曾先后安置印尼、越南等东南亚9个国家归侨1万多人,这里的归侨侨眷与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李斌介绍说,这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归侨聚居地,目前仍居住有东盟9个国家的归侨侨眷7000多人,4000多人在海外29个国家和地区定居。

  今年3月12日,南宁市长周红波率领市有关部门领导在实地调研项目建设现场、园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表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要抓住现有资源,打好“侨牌”,用足用活“侨”字文章,争取国家一些优惠政策,集中精力申报“国家级开发区”,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奠定基础。

  以“侨”为纽带,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好侨务部门的各种平台、资源,积极开展推介宣传,相继吸引了西班牙北京同乡会、印尼邦加侨友会以及港、澳等地侨团组织和华商代表到园区考察洽谈,并积极支持香港武侨侨友会,与武侨在港居住的4000-5000名侨友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机制。2007年和2009年,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分别荣获“全国农林水利产(行)业劳动奖状”、“全国侨联系统先进基层组织”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84个华侨农林场改革发展的标兵。

  深挖侨务资源 助推当地经济

  “非著名”侨乡之二::江西省上饶市浙源乡

   讲述者:上饶市外侨办党组书记、主任王美娟

  据不完全统计,上饶市现有侨务工作对象约89000余人。其中,在海外的有10500余人,国内归侨、华侨华人眷属、港澳同胞眷属、新移民眷属21000余人。上饶市外侨办主任王美娟刚刚上任时,面临着“人员少、经费紧、侨情资源不清、业务不熟”等一大堆困难。而如今,上饶市外事侨务工作从困境中一跃进入江西省外事侨务工作的第一方阵。

  真情为侨

  外行变成内行

  日前,国侨办党组成员、秘行司司长熊昌良率国侨办调研组在江西省上饶市进行调研座谈时谈到,上饶虽然受到侨情资源相对缺乏,开放程度不高等客观因素制约,但是近几年来侨务工作取得的成绩不菲,这也是调研组选择来上饶座谈调研的原因之一。

  婺源浙源乡是上饶市有名的侨乡,当地还成立了江西省第一个乡级外侨办,组织开展了“送文化、送医疗、送科技”为侨服务活动;积极向省外侨办、国侨办和海外华人争取支持,建立了“侨法宣传角”、“侨乡中心小学”、“侨乡敬老院”等项目。如果没有王美娟的高招频出,这一切几乎无法想象。

  上饶是一个内陆地区,侨务资源比较匮乏,一个720万人口的城市,侨务工作对象不到10万人。王美娟接任市外侨办主任时,面临着“人员少、经费紧、侨情不清、业务不熟”等一大堆困难,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政策、熟悉业务,尽快让自己从外行变为内行。

  “侨务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一定要用真心用爱心动真情去做工作,那样才会得到广大归侨侨眷、侨资企业家的信任,他们才会把外侨办当成他们的娘家。”王美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有一年上饶发生冰冻灾害,王美娟先后三次来到侨乡浙源,为侨眷送去温暖。

  多年来,王美娟先后走访困难归侨侨眷400余户,发放困难补助款和救灾款21.2万余元;通过与市卫生局多次协商,联合下发了惠侨文件,明确指出全市归侨侨眷就医就诊可享受五项优惠;从省外侨办争取到50个下岗再就业补助名额和补助资金1.5万元,使每个受训对象获得补助300元;每一位归侨过八十岁生日,市县两级外侨办都会登门庆贺。

  殚精竭虑

  助推当地经济

  “侨务工作既要立足本市,做优服务,又要放宽眼界,构筑大侨务格局;既要出社会效益,又要出经济效益。”王美娟对侨务工作的思考总是超前、超越的。

  2007年之前,上饶还没有一个国际友好城市。王美娟带领全体侨务工作者,殚精竭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构筑大侨务格局”的思路,侨务工作不但带来了社会效益,还带来了经济效益。

  每年补充完善侨情档案,不断涵养自有的侨情资源。在王美娟和全体侨务工作者的努力下,促成了北美上饶同乡会在美国休斯顿成立,与世界华侨华人总会、纽约江西协进会、欧中友好协会、巴西江西同乡会等一批海外知名侨团建立起了稳固的工作关系。在“走出去”方面,王美娟更是借台唱戏,先后三次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外侨办主任前往浙江、福建、广东等省进行侨务工作考察学习,积极开展横向联系。在王美娟的倡议下,2008年又建立了周边四省九市“外事侨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第一次联席会就在上饶召开。

  通过走“大侨务”之路,上饶市外侨系统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突破,争取华侨华人捐建项目52个、资金1363.4万元人民币。在开展招商引资方面,经全市外事侨务系统“牵线搭桥”引进和促成的就有73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5240万元人民币、美元16740万元、港币6020万元。2008年又与法国的奥赛市结成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

  王美娟先后被评为“全国侨办系统侨爱工程——抗雪救灾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申遗工作先进工作者。“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为了侨务工作,王美娟就这样在这座桥上奔跑着、忙碌着和快乐着。

  吸引侨资侨智 反哺故乡建设

  “非著名”侨乡之三: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玉壶镇

   讲述者:玉壶镇侨联副主席胡绍欧

  在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玉壶镇,村口一条长400米、宽5米的崭新道路颇为引人瞩目。这条路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名字:娘家路。原来,这条路是由4名文成籍旅意女华侨筹资28.5万元建设的,已于去年竣工通车。

  4位旅意女华侨

  修建“娘家路”

  玉壶镇是著名侨乡,共有旅外侨胞4.12万人。他们分布在欧洲、中北美等地39个国家和地区,担任各种华侨社团副会长以上职务的有400多人。玉壶的侨乡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尤以“根”文化最为浓郁。

  玉壶镇侨联副主席胡绍欧告诉记者,这几年,玉壶镇发挥侨乡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在一直有着“男尊女卑”“男子比女子强”等观念的乡村,树立起了一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侨乡新风。

  “娘家路”由周光平、周金钗、周小钗、周钗妹四位女性筹资建造,她们都于20世纪90年代赴意大利从事贸易。通过多年的勤奋拼搏,她们功成名就。周光平说:“我们四位女性合力建成‘娘家路’,就是为了证明女性也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胡绍欧说,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不同,“玉壶镇的女性和男性一样,多数赴海外工作、创业。”

  继“娘家路”之后,玉壶镇其他村旅居国内、海外的许多媳妇和女儿们纷纷表示,愿为家乡建设添砖添瓦,要积极出资在家乡修建“女儿桥”、“巾帼亭”。目前,好几个村的“娘家路”、“女儿桥”、“巾帼亭”都在筹资建设中,此举将为侨乡玉壶增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提升了女性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中西结合

  营造侨乡文化

  根据记者了解,在玉壶生态文化园创建之初,当地计生协会就发动海外侨胞为家乡营造一片郁郁葱葱的生命之林,得到了众多侨胞的支持和响应。一批海外侨胞在玉壶生态文化园种下了100多棵树苗,并给这片林子取名“生命林”,使华侨叶落归根、造福桑梓的“根”文化得到很好体现。

  据悉,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从2006年开始组织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以来,玉壶镇计生协已经为100多个困难家庭的孩子联系了企业家、华侨与其结对,资助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费用,让这些孩子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完成学业,给这些孩子以保护和关爱。

  此外,开放兼容的“侨”文化也是玉壶镇的人脉优势。胡绍欧告诉记者,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玉壶镇积极邀请知名华侨到人口学校担任特邀讲师,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并结合国内外教育的特点,给年轻的育龄人群提出了优生、优育、优教的建议。三优课堂12位成功的华侨及父母为玉壶的“准”父母们讲解中西风格不同的生儿育女文化、传授成功的生养经验,并给予玉壶的下一代们更高的期望。

  本土文化和西洋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侨乡文化,为玉壶镇的人口与计生工作融入了一种特有的元素,塑造了富有特色的文明婚育新风,打造了侨乡生育文化品牌,构建了和谐计生的新格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