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一刚拿下大象 徐工又出手拿下施维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14:58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三一刚拿下大象,

  徐工又出手拿下施维英。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

  正在向曾经的前辈发起进攻。

  徐工逆袭

  文|CBN记者 肖可

  那些以往“统治”着混凝土的巨头们并非坚不可摧。

  今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在取代巨头们的地位。在三一重工宣布并购“大象”完成交易之后第二天,徐工集团又在4月20日宣布并购德国同类企业施维英集团有限公司—一家全球著名的混凝土成套设备的领导者。

  三一重工和徐工集团均位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前三甲,而大象与施维英也曾互为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从收购者到被收购对象都如此相似的两场收购接连发生,足够让人好好想想这个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果与多年之前所发生的一切联系起来,徐工的这场收购有些戏剧性。2005年,凯雷集团曾经计划出资3.75亿美元现金购买徐工机械85%的股权;2008年,这场引起是否危及国家产业安全、徐工国有资产价值是否被低估等辩论三年之久的收购最终被否决。如今曾经的收购对象变身收购者,并把目光投向行业前辈。徐工公开称,这项收购将使得徐工集团的混凝土机械业务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徐工集团以起重机和路面机械著名,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但在混凝土机械等方面,不及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

  2011年,中国混凝土机械预计以1053亿元的市场规模名列工程机械行业之首,占工程机械行业总收入的1/5左右。其中,三一重工实现混凝土机械收入260.46亿元,中联重科也达71.57亿元,而徐工机械仅为19.7亿元。

  这正是徐工最终盯上施维英的原因。施维英为德国老牌混凝土机械生产商,1934年成立。这家公司的混凝土泵颇具盛名,曾被用来建造欧洲央行在法兰克福的新高楼、迪拜Jumeirah海滨酒店和纽约世贸中心一号大楼。2011年销售额排名全球工程机械第38位,是世界顶级混凝土机械设备生产及输送方案提供者。

  如果徐工能够借助施维英的力量,那么就会如愿与三一、中联重科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徐工这般打起海外企业主意的早有人在。2008年中联重科以“蛇吞象”之势拿下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公司意大利CIFA;到2012年1月31日,三一重工(600031)宣布与有“大象”之称的德国普茨迈斯特股东签署了协议,出价3.24亿欧元(人民币约26.54亿元)收购普茨迈斯特100%股权。

  而徐工的此次收购,使中国最著名的三家机械制造商都通过海外收购,获得了在欧洲市场上的顶级合作伙伴。

  2010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三巨头”徐工、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的净利润,均获得了50%以上的高增长;相反的是,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大量企业面临产品销量下降、拖欠供应商货款与员工薪资甚至濒临破产的局面。

  不同的境遇,使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面对曾经的学习榜样面前底气十足,凭借资金实力把对方的技术、管理和品牌纳入麾下。

  与“大象”普茨迈斯特选择出售给三一的原因一样,施维英在本轮金融危机后的日子也很艰难。2008年其销售收入还曾达10亿欧元左右,但到2009年,施维英美国子公司申请破产,截至当年7月31日,施维英美国负债9090万美元。2010年,这家公司的销售收入下降至4亿欧元左右。

  通过海外收购,中国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更可以借此打开国际市场。

  以施维英为例,除了总部德国赫恩,施维英在美国、德国、奥地利、印度、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生产基地,在法国、荷兰、奥地利、捷克、瑞典、韩国等地设有自己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心,同时还拥有100多个国家的代理商队伍。

  对于徐工而言,施维英的系统可靠性及庞大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无疑是打开海外市场的机会,这也正是徐工等企业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情况下寻找更多动力的途径。

  但海外收购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失败的前车之鉴并不少见。

  中联重科收购的CIFA直到2011年才开始实现盈利,这表明指望海外收购在短期内获利并不现实。

  而海外收购国外员工的管理,双方理念的磨合等等也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就在三一宣布收购“大象”之际,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普茨迈斯特有上百名工人在公司总部门前举行了示威活动,抗议三一重工的收购。这些员工担心失业,抗议并购交易不知情。

  如何在并购完成之后,让这些曾经的榜样发挥出最大效益,现在成了摆在三一和徐工面前的最大难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