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让城市会呼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2 02:0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茅佩云
曾经码头、火车站、水泥厂“扎堆”的上海徐汇滨江地区,今后将变身成小剧场、美术馆、咖啡馆云集的文化空间,成为徐汇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五年,一个集高端艺术品文化集聚区和精品文化体验区于一体的西岸文化走廊,将铺陈在8.4公里长的徐汇滨江地带。”日前,中共徐汇区委书记孙继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
孙继伟直言,徐汇滨江将延续历史人文底蕴,通过项目开发,打造上海最具文化品位、最具文化气质的滨水区域。可以预见,徐汇滨江作为上海母亲河——黄浦江上的一道绝美风景,将在新世纪展示这座城市的别样未来。
建多级城市功能区
过去,徐汇滨江地区沿江分布着“铁、煤、砂、油”工厂,大量扬尘和污染排放,使该地区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重点污染源之一。
秉承“还江于民”精神,在CORNICHE( CORNICHE源于法语,原指一条从戛纳到尼斯的沿地中海海滨大道,后来CORNICHE逐步作为高品质生活的概念受到广泛认同,后升华为集旅游、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精神设计载体)规划理念指导下,徐汇滨江区域引进全新城市功能定位,多方位规划居住、商务、产业功能分区,以高密度城市绿化分割,形成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连接的多级城市功能区。
孙继伟说,我们将在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的前提下,从上海城市发展和徐汇经济转型的战略高度,考虑滨江开发,寻求经济突围。在孙继伟的设想中,徐汇滨江区域既是一个生态景观轴,也是一个产业发展轴、文化集聚轴。
徐汇滨江区域的发展蓝图,既瞄准高端文化产业,以文化为先导,又贴近地气民心,锻造高品位的西岸文化走廊。
目前,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一期项目完成,形成3.6公里长的滨江大道和亲水平台,沿线多个工业历史建筑也受到保护式的改造或复建,许多工业塔吊、老船屋变身新的文化景观,一些航空油罐甚至成为极具创意的演艺空间。
在徐汇滨江整体规划中,分别以B、C、D三个不同产业功能定位确立园区发展方向:
B单元:生命科学服务产业集聚区,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科技服务、高端医疗服务、教育会展服务等生物医药服务产业,形成新老两个科学资源地区联动发展之势,将打造成集生物医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医疗保健中心为一体的生物医药服务集聚区;
C单元:高端化、国际化、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总体以航空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为产业布局核心,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密集优势,推动科技研发与科技服务的集聚、抓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历史机遇,吸引一批创新型、总部型机构落户上海,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的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信息服务、技术检验检测服务等平台;
D单元:房地产、文化休闲配套区,依据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重点引入一批高档休闲服务设施、顶级私人会所,并在淀浦河以南规划了一处总用地面积为17.4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共绿地,实现D单元以居住为主导功能,综合文化教育、娱乐休闲和生态绿地等功能促进发展、互补的高品位综合集聚区。
致力大文化建设
徐汇滨江区域有520万平方米的开发量,其中涉及商业、商务开发的体量达到40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上海重要的服务业集聚区。
一直保持较高增幅的徐汇区,今年有意调低了发展预期,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7.5%,与过去五年平均9.6%的增幅相比,明显放缓。但是,徐汇区在现代服务业的“盘子”里,依然保持14%的营收增长。
孙继伟说,适度降低经济增长幅度,有利于促进徐汇的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从先导变为主导。从2011年开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幅均按14%安排,“这个速度高出其他产业增长,以此促进徐汇产业转型。”
“徐汇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重点抓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做的是吸引力的产业,魅力的产业,一个地区的吸引力和魅力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到怎样的水准。”
徐汇大文化建设最大的优势在于多元化发展、包容性增长。在上海最早的城市副中心之一的徐家汇,集聚着徐光启纪念馆、徐家汇天主教堂、土山湾博物馆、港汇双子塔等一批近代和当代的文化产业基地,在被誉为新兴的“生活型岸线”的龙华滨江,不仅有龙华寺、龙华塔和久负盛名的“龙华庙会”等传统文化项目,还有供市民休闲观光的海事塔、彩虹桥、亲水平台、休闲步道等时尚文化地标。
在一批由老厂房脱胎换骨而来的“后工业”风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已经崛起了数字娱乐、网络游戏、影视制作、电子出版、产品设计等具有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
随着滨江开发,徐汇将继续提升这些集聚产业的品位,大力完善城区文化空间布局,坚持盘活资源,做好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梳理与整合,致力于打造一批高端精品产业。
占地21.6公顷的徐家汇中心,高达300余米的3幢大厦将拔地而起,成为徐汇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点;中心周边将环绕着电影博物馆、气象博物馆、唱片博物馆、民俗收藏博览中心等博物馆群。
龙华地区将新建高端艺术品文化集聚区和精品文化体验区,包括朵云轩博物馆、艺术大师创作室、木板水泥工作室等,星星点点散布在其中,此外,还将引进天幕舞台、水上剧场、浦江T台、品尖大道等项目。
不复制陆家嘴模式
“在新一轮的滨江开发过程中,我们不能复制陆家嘴模式,应有更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那些曾经在世博会中运用的科技、绿色环保、低碳等先进技术,要在徐汇滨江的开发中得以发扬光大。”
徐汇滨江是上海中心城区少有的成片区域开发,孙继伟表示,不能把它做成一个郊区化的开发模式,要尽最大的努力用好这块宝贵资源,不要把这块土地糟蹋了。
“城市设计中的最大亮点是让这座未来城市会‘呼吸’。”按照传统做法,原来不少企业建筑周围都有围墙作隔离,实行封闭管理,路人走到哪儿都是围墙。
孙继伟表示,今后徐汇滨江核心区的建筑,要求不得设围墙,全部开放,以公共活动空间的最大化和通透的城市空间,激发城市活力。同时,核心区宽阔的道路将减少,代之以高密度的路网,并且每条道路都很“通透”,成为能“透气的活路”。
按照规划,该区域将是一个以“多孔”为特征,讲究城市“呼吸”和产城融合的“立体城区”,所有建筑都被要求不得设围墙,全部开放。同时将形成一个以低碳交通为原则的四层立体“慢交通系统”。
与此同时,徐汇还通过“有机更新”来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和城市管理创新。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在徐汇区占地4.3平方公里,有16万平方米的老洋房和名人故居,是上海市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以花园住宅为主要特征的风貌区,堪称徐汇区的“传世珍宝”。
对这片看得见“传统”的原生态建筑群,徐汇区通过集聚新技术新产业来引导居民低碳生活。太阳能光伏板将“爬”上小区停车库的顶棚,满足停车库的照明用电需要;水雾降温系统,装在公共区域,以改善居住区热环境;一些闭塞的老院也有望通过将密不通风的围墙替换成木栅栏、篱笆墙,实现空气流通。
此外,根据规划,徐汇区还将选择整体改造或新建居住地块,从地块改造的能源规划、绿色生态网络营建、植物群落配置、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低碳社区建设示范,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可持续的街区活力。
关于“有机更新”,孙继伟说:“它既不是突变式的重建,也不是停滞式的保护,而是根据当今的生活方式进行主动的可持续的改造。”为此,需要将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和里弄私密空间进行梳理,建设绿地生态景观、街区慢行系统和公共休憩空间……使大量的旅游、休闲、娱乐、观光产业集聚其中。
如利用老房子的资源,引进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小剧场、小画廊、小书店、小收藏馆等,从而进一步提升老城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加快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