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沟通产学研的“桥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05:57 来源: 经济日报春日的广东,公园般的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里一片花红柳绿。走进坐落这里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体制改革带来的“科技春风”迎面扑来。
成立于2007年的工程研究院,由东莞市政府、广东省科技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身。虽然是科研机构,走进其中却发现这里更像工厂车间。
“从理论创新到产品开发再到产品中试,在院里就可以全部完成。”研究院院长助理刁思勉告诉记者,全新体制的研究院就像一座“桥梁”,沟通着产学研各方。
在研究院的一间实验室,记者见到了还有些许学生气的周伟。生于1986年的他,现在的是东莞市易步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若比特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还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时,周伟和队友一起参加了2007年“Fira机器人世界足球锦标赛”中国赛区的比赛,一举夺冠,并积累了大量创新成果。
在研究院的“撮合”下,周伟认识了东莞的一位企业家。“这位企业家出资500万元,我们技术入股,成立了易步机器人公司,专门生产我们研发的代步机器人。”
由两个轮子和一个操纵杆构成的代步机器人,体积小巧,控制自如,很像神话中哪吒三太子脚下的“风火轮”。目前,它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北京首都机场、深圳大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地。
“伦敦奥运会也已经跟我们签约,今年的销售目标是突破1亿元。”在展望未来时,周伟很感激研究院提供的产业化机会,“别看现在很红火,要是没有研究院,我们的成果可能仅仅就是一张获奖证书。”
“我们没有编制,没有事业费,每年都要靠科研实力争取经费。这就逼得我们必须考虑产业化的问题,必须为企业做技术服务,孵化高成长企业。”刁思勉说,体制“基因”决定了研究院必须同市场、产业、企业密切结合。
研究院工程服务部的桌子上,摆放着大到汽车发动机部件小到U盘的各类物品。“这些都是企业提供的样品,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快速原型,反向设计,为他们提供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面服务。”刁思勉说,服务部就是完全为企业做技术和产业升级服务的。
紧挨着工程服务部的就是中试车间,在众多测试的机器中,一字排开的3台毛纺编织机格外显眼。“通俗地说,这就是织毛衣的机器。最左边这台就是最原始的机型——手摇机,靠人手拉动,效率非常低。中间这台已经加入了电动机,效率提高了不少。”刁思勉告诉记者,右边这台是他们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
“我们又给机器加了‘大脑’——芯片。电脑设计好花型之后,直接输入到这个机器上,它就可以自动完成编织。以前十个人的活,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周边早期使用这种机器的企业,全都从小厂变成大的服装公司了。”刁思勉表示,研究、积累科技成果,再根据周边企业、产业实际需要,对原始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是研究院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院的国际运动控制与先进装备技术研究中心,是广东以团队形式引进的人才团队之一。中心的研究课题都是运动控制领域的前沿基础性问题,这些比较抽象的技术成果,也可以在这里迅速产业化。
“我们攻关的是运动控制领域最核心的技术,理论性非常强。理论成果形成后,研究团队会将技术模式化,然后同企业合作,形成现实生产力。”团队副主任杜浩藩告诉记者。
“这个三只‘手’的机器人是我们的成果之一,它的运行更加灵活、平稳,能够完成独臂机器人所实现不了的动作。就运动控制理论方面来说,非常前沿。”杜浩藩指着正在测试的原型机器人告诉记者,“但它应用的领域非常具体、常见,比如生产制造、产品包装等。我们现在正在同企业联系,根据企业的需要,决定产品的研发方向,中试后就可投入市场了。”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在制造学科的人才、科技、信息等优势,目前我们已与东莞近千家企业进行合作,成为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刁思勉自豪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