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舞钢:向内,寻求生产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21:27 来源: 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马 珂

   这一次,冬天真的来了。

   当前,受需求减弱、产能过剩和高成本负荷等多重压力所致,整个钢铁业由之前的暴利时代迅疾跌入微利低谷,不少企业甚至一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与大多数钢企一样,受行业整体颓势影响,河北钢铁集团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舞钢)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瓶颈。而地域制约、流程限制和废铁炼钢等短流程生产模式的掣肘又使得舞钢有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那么,舞钢该如何迎战危机、突围发展?是继续坐拥国内宽厚板生产的“霸主地位”不变,还是寻求新的征程?

   面对严峻的行业困境,舞钢选择了积极的御冬之术,那就是:严守“品质”、“质量”双生命线,走精品路线、向高附加值要效益,严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实现降本增效。

  降成本、挖潜力

   面对低迷的钢铁市场,几乎所有钢企选择了一致的减法策略:那就是通过降低成本,采取订单化生产等方式抵御寒冷。这似乎已成为业界的一种共识。

   而事实上,应对危机的最好方式就是结合企业实际、内外兼顾地制定针对性策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的放矢、求变突围。

   其中,舞钢就有着它切实的应对方略。

   “在钢铁微利的大背景下,低成本是一种竞争力,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采访中,舞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成文告诉记者。

   其实,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舞钢人就已经有危机意识。不少舞钢人认为,舞钢最本质的矛盾、最致命的“软肋”就是短流程生产的高成本,而舞钢人特有的“舞钢产品独特,高附加值产品就应该高成本”的固化思维定式也第一次被打上问号。

   与此同时,国内宽厚板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在此时凸显。

   困境面前, “成本”问题第一次被郑重地摆到舞钢的战略层面:经营方针从“高成本、高附加值”向“低成本、高附加值”转变。

   从此,降本增效、挖潜增效在舞钢上下开展起来。

   炼钢厂通过提高入炉料收得率,降低电耗、电极消耗;轧钢厂提高成材率,减少计划外率,降低各项能耗;动力厂提高粉煤利用率,减少气体放散,改变泵站开启方式;检修厂、原料供应部、各分子公司、机关部室通过修旧利废,减少工程外委,加强物资回收,提高对外创收,降低各项费用支出。

   “为了控制生产成本,一线工人甚至自觉地从家带称去称产钢的原材料——碳化稻壳的重量,虽是几分钱一斤的东西,但工人们却一点都不愿浪费。”杨成文对此感慨万分。

   成本是破解生产经营中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这些看似点滴的细节,却汇聚成舞钢增加企业效益的坚实屏障。短短几年,舞钢吨板成本“硬碰硬”降低了550元以上。2010年,公司“硬碰硬”挖潜11亿元,折合吨板降低成本503元;2011年又在前年的基础上挖潜2.35亿元,折合吨板降本158元。

  向高附加值要效益

   行业危机加剧,钢企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

   转方式、调结构,对钢铁企业而言,核心就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舞钢作为规模小、流程短、成本高的特钢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即生产别人替代不了的产品,走高端精品路线,这也是舞钢人的共识。

   据了解,2011年舞钢实现利润1.5亿元,使舞钢实现盈利的也都是企业自主研发的高精端产品。

   2011年,国家首个世界级大型深水项目——南海荔湾项目用钢中“最难啃的骨头”被舞钢公司拿下。

   荔湾气田中心采油平台最为关键的结构导管架,要支撑4万吨的平台组块,还要经受海浪、海啸、风暴、海底地震、低温等自然力的侵蚀和破坏,对钢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极高,对生产组织、交货期等都是一个考验。

   接,还是不接?舞钢内部有着不同的声音。

   杨成文说:“舞钢已经在奥运工程、‘大飞机’项目等150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大展身手。作为宽厚板民族品牌,这一次,舞钢更不能‘缺席’,中国的第一座深海采油平台,一定要实现中国制造。”

   经过慎重研究,舞钢高层领导一锤定音:接!

   舞钢高层、各工序生产、技术线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从冶炼、精炼、浇铸、轧制到后期钢板正火,严密关注每一个细节,认真研究每一个工艺环节。2011年5月,舞阳钢铁公司生产的3000吨“舞钢”板全部如期抵达用户方。

   舞钢总经理贾国生告诉记者,舞钢的优势在高端,舞钢的希望在高端。“新产品研发是我们搏击市场的利器,我们要瞄准替代进口,瞄准重大能源项目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把具有舞钢特色的新产品推向市场。”贾国生说。

   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舞钢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新产品研发体系、在线持续改进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自上而下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协同的运作机制。为激发全体科技人员活力,还建立激励与考核并重的创新机制。

   同时,舞钢强化现场与市场的结合,强化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强化部门与生产厂的协调联动,及时研究解决质量、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以产品质量稳定、工艺技术改进和新产品研发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建设创新型企业。

   “品种质量优势明显,舞钢的品牌无人替代,这是我们应对挑战、夺取胜利的重要前提。”贾国生指出,下一步,舞钢要做的仍坚持新、优、特、精道路,坚定不移走高端精品路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