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青年研究者宜走下去,接地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3 22:05 来源: 中国政府采购报

  ——写在五四青年节

  易舟

  在我国《政府采购法》颁布10年后的今天,政府采购领域新老研究者交替的趋势已更加鲜明。10年前,真正从事政府采购研究的人,不过“一巴掌”之多;而今,随着更多青壮力量的陆续加入,这一数量或许多以十数,政府采购研究队伍也日渐呈现出以青壮力量为中坚的格局。

  青年群体,本应是社会中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群体。然而,以青壮力量为主的政府采购研究群体,并未释放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活力。研究者数量的增多,也并未产生与之完全对应的极具实用价值、能为改革和实践提供智力支撑的理论成果。呈现在实践中的结果,便是理论和实践缺乏应有的互动,甚至在某些改革事项上研究者和实践者有自说自话、各唱各戏之嫌。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违背常理的现象,背后自有其深层原因。从理论研究的视角,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是理论研究的重点同改革实践需求的匹配度问题。步入全面发展阶段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不仅是“框架体系改革”,而是框架内的局部深入改革,在实践层面体现出的需求开始更多集中于“怎么做”上,这时仍集中于研究“做什么”层面的理论自然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因此,也便不难解释,为何在过去几年,以地方自发地探索实践引发的思想创新,会领跑于理论创新。

  二是研究者是否接地气的问题。某省组织的一次培训结束后,受训的学员对授课学者的评价只有一句:“离我们太远了。”事实上,理论研究者由于自身局限,参与和了解实践的机会相对不足,如果仅靠被动接受部分实践部门课题的方式,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实践状况,所研究的内容自然会“拒人千里”。

  三是研究水平的问题。在横向比较国内外政府采购研究水平的差异时,有位学者曾发出质疑:国内中坚的研究水平也许连美国研究生的水平都不如。此话虽然偏激,但也说明研究水平确实不容乐观。当前,对于部分政府采购理论研究者而言,搞政府采购研究不过是“搂草打兔子”之举,充其量就是个“副业”,而单纯、专心集中于政府采购研究的屈指可数。同时,由于政府采购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半路出家”转型做政府采购研究的学者,不免存在视角和知识结构的局限。

  四是研究是否纯粹的问题。“坐得下来”是一名研究者的基本修为,但这似乎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难做到的事情。“未出名前为出名,出了名后为求钱。”如果不甘于坐冷板凳,满脑子尽为出名、发财,整天只是走穴、造势,甚至个人观点被利益绑架,成为某个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时,其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些问题,虽然只是过往实践中发生的或潜在的个别问题,但是无疑会影响理论研究的产出和价值,并最终影响改革的走向。过往西方国家的任何一次改革经验都已证明,成功的改革必须有成功的思想和理论指引。当思想先行者角色更多地被赋予青年群体身上时,这个群体应如何为接下来的政府采购改革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和理论?

  答案在青年研究者们的自身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