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质疑《知音》IPO 它怎么还能上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4 07:27 来源: 深圳新闻网-晶报
在大量时尚刊物的包围中,坚持27年风格不改的《知音》似乎显得很落伍,近年来又因与名人对簿公堂,衍生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讨论。而更重要的是,由这本定价4.5元的杂志做主导的知音传媒集团将进军股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
发行量全国排第二位
据公开数据显示,知音杂志社1985年靠湖北省妇联拨付的3万元开办经费起家,当年《知音》的发行量即达40万份。27年过去了,如今知音杂志社已靠资本运作,成长为知音传媒集团,总资产近9亿元,净资产6亿元,2011年实现净利润1亿元。
另据公开数据显示,该集团的核心产业《知音》杂志月发行量号称达到600余万份,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5位、全国各类杂志排名第2位,发行量仅次于国内知名文摘性杂志《读者》。
业内专家认为,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品牌经营收入是目前期刊媒体重要的收入模式,在这方面,知音集团无疑是成功的。
追名人屡掀侵权风波
《“可怜的凶徒”身边躁动,京城董事长倒下一家人》、《“供养”的爱情鸡飞蛋打,男友3根断指在哭泣》、《深圳还你完整未来:父亲当街咬断儿子命根》……新近面世的2012年第13期《知音》依然坚持多年来的“知音体”,面目丝毫不改。
1985年创刊伊始,《知音》就以感情、爱情、案情故事,以及明星隐私抓住了读者。随着《知音》开始走红,其文章风格干脆被人们冠以“知音体”。
同时,《知音》杂志对名人穷追不舍,由此带来副产品——《知音》被作家、明星告上法庭的频率与其600余万份的发行量一样,在国内期刊中同样位居老大。
翻开最近一期《知音》杂志,其中涉及的名人就包括了影视明星于和伟、佟丽娅、陈思成,体育名人刘国梁,著名导演尤小刚。这期杂志共有20篇文章,而关于名人感情、家庭生活的文章就有4篇,占这期杂志的五分之一。
但是,拼命追逐名人自然会付出代价。《知音》就曾数次因侵害作家、明星的名誉权被告上法庭。
2009年,《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在《知音》面世,署名为毕淑敏。“这完全是一篇伪作,肆意捏造了我的口吻来攻击我的儿子。”毕淑敏至今难掩气愤,“我一纸诉状将《知音》告到了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2009年11月,法院判《知音》3个月内公开道歉,并赔偿我10.1万元精神损失费。”但《知音》杂志并未在3个月内发表道歉声明,而是拖了14个月。
时至今日,毕淑敏依然认为,《知音》杂志缺乏道德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作家的尊严,缺乏对作家的起码尊重。听说“知音传媒”即将上市的消息,作家毕淑敏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杂志社,怎么还能上市呢?”
上市后能否提升杂志品位
《知音》杂志屡屡对簿公堂,“知音体”引发社会争议,《知音》公信力受到质疑,但与此同时,知音传媒集团却将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期刊传媒类公司,这在中国期刊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据知音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知音传媒正处于初审阶段,不久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夏天说,《知音》之所以几十年来保持高发行量,与其鲜明的草根文化消费特征是分不开的。
尽管如此,一些市场分析专家仍呼吁《知音》需要在内容和品格上提升。“《知音》几十年不变,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希望它上市后,在获得强大资本支持后,让杂志有新的变化。”夏天说。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夏学銮也认为:“就中国现阶段来说,还存在城乡差别大的现象,《知音》拥有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读者群的庞大资源,理当利用好这个丰富资源,更多地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他认为,《知音》不能仅靠虚假信息赢得眼球,不能只靠煽情内容吸引读者,“应该提高文化品位、文化档次,引领读者的文化消费品味,真正成为一本弘扬健康向上文化、高品位的杂志。”(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