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商场超市促销活动都“缩水”(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00:00 来源: 每日新报

商场超市促销活动都“缩水”(图)

商场超市促销活动都“缩水”(图)

  

  习惯了寻找打折商品的消费者都发现,今年以来,不论是在超市还是商场购物,都能明显感觉到优惠活动的减少与优惠力度的缩水。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挤压了商家的利润额度,也成为促销活动缩水的主要原因。

  超市“几毛促销”现身卖场

  细心的张阿姨发现,最近几个月超市的促销活动越来越少了,“以前买酸奶、方便面,货架上至少有四五种促销商品,但现在几乎没有促销活动了。”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津塘路的某大型超市,在酸奶货架前,30余种单品中,仅4款老酸奶有促销活动推出;在两排的方便面货架上,有促销活动的产品不到10款;而在以往促销活动最为集中的日化产品区,参与促销活动的单品也少了很多,“进入这个月以来,大部分促销活动都取消了,而且今年以来,日化产品的促销活动,比去年明显减少了。”卖场的销售人员表示。

  据某大型超市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日化产品、粮油、奶制品是卖场中促销活动相对集中的品类,而参与促销的产品,通常能够占到全部单品的3成左右,而今年4月份的数据则显示,这些品类中,参与促销的产品,仅占全部单品的1成左右,参与促销活动的商品明显减少了。

  而在促销活动减少的同时,促销的力度也逐步缩水。“以前这个洗发水促销时,至少便宜四五块钱,现在才便宜1块,力度太小了。”在日化产品的货架前,市民胡女士拿着一瓶400毫升装的洗发水表示,蔬菜、鸡蛋这类购买量大的商品,哪怕让利几毛钱,优惠幅度可能都不算小,可是洗发水这类商品,才让利1块钱,幅度似乎有点太小了。

  记者近日走访多家超市发现,“几毛促销”的情况频现卖场。比如原价4.8元一双的单丝袜子,优惠价每双4.5元;1.9元一袋的酸奶,促销价格仅1.8元;45元的特价洗发水,原价仅为47元。面对逐渐缩水的促销活动,不少消费者表示,“就降几毛钱,虽然买了特价商品,也省不下多少钱。”

  多家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商品进价在涨,但超市为了避免在价格战中“失利”,都不敢轻易调高零售价,而涨价商品的利润空间就从15%降至10%以内,这样一来,促销价的下调空间也缩小了,“几毛促销”也是不得已才采用的营销手段。

  专家观点:不排除“跟风”可能

  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表示,对于超市卖场而言,打折商品数量减少,一方面是为维持业内的价格稳定,形成较为稳定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是保障利润率的有效方式,打折商品的推出无疑是为加大商品销量,这是一种牺牲利润率而促进销量的方式,因此,减少打折商品数量或出于利润考虑。

  业内人士也指出,促销活动的减少不排除“跟风”可能。当某一品牌的促销活动减少后,如果其市场认可度并未出现明显降低,其余品牌很可能选择跟风减少促销活动。

  商场“7折”成折扣主流

  “商场好像总在打折,但折扣都不高。”小琳是一个时尚论坛的版主,经常穿梭于大街小巷“淘货”。今年商场的促销活动一波接一波,但抢购的兴奋点却没多少。

  赶着“五一”的尾巴逛逛本市商场,个别饰品类品牌,还有“满168减58”“买钻石送戒托”等活动。而黄金饰品的促销基本绝迹,少数几家卖场可以有每克10-15元的优惠。而服装类品牌的折扣更加纷杂,不过基本来说,以7-8折居多。“我们现在部分款式推出的是买两件7折,买三件6折的活动。”销售人员表示,今年春夏的应季商品,折扣都不算太多,“像我们这样的属于常态。”

  对本市8家百货店粗略统计显示,去年“十一”期间,服装类“满188减88”“满100减50”等招牌随处可见,平均折扣超过5折。而今年“五一”,“满200减60”“五折起”“新品8折”等招牌占据主流,平均折扣接近7折。

  “今年,超低价的商品都被请到了特卖场。”小琳说,“要么过季,要么过时,想挑出心仪的,可得下一番工夫呢。还是一些品牌定时推出的打折活动比较吸引人。”

  某商场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百货店会分时段推出各种主题的“购物节”。“购物节一般选在某一品类的销售淡季,以刺激销量。”天津市百货商业协会秘书长王炳东表示,从今年“五一”黄金周的销售可以看出,一直在销货高位运营的百货店,基本是受消费者欢迎的名优新品占据份额逐步扩大;或是新进入市场的百货店及购物中心。“靠品牌集合度和业态调整逐步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而不仅仅靠价格战。”王炳东说。

  专家观点:产品维持定位也会放弃促销

  “求低价,但是更重品牌和品质,成为了现在主流消费人群的心态。”业内人士指出,就如同奢侈品牌,价格高高在上,但是依旧广受追捧。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认为,百货店打折力度减小或是由于选择打折促销的商家数量减少,这也使商场打折品牌数量减少。这或因人力、原材料、物流仓储等成本的上涨,使商家出于保障利润的考虑而选择的策略。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部分品牌出于维持自身产品定位的目的而放弃促销方式。

  本组撰文 新报记者 苑冰 耿雅新 摄影 尹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