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企业掘金百亿污泥生意 埋单机制仍空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04: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赵川
眼下“垃圾围城”还没有“烟消云散”,每天从污水处理厂生产出来的污泥正上演着新一轮的“围城”。
“当下很多地方近郊污泥随处乱丢弃,一到夏天气味刺鼻,蚊虫苍蝇铺天盖地。” 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凯对本报记者表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介绍,“我国大约有80%的污泥未作任何处置处理,而仅仅是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这些未处理的污泥里含有大量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第二次污染。
“毒泥围城”或将迎来破解之路。
5月4日,由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共同编制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发布。相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投资额将略有提高,达347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占全国城镇污泥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总投资额的比例仅为8.07%,相对“十一五”期间的这一数字下降了1.65%。
但国家“信号”频频发出,已引发“三类”环保大军掘金污泥。
然而长期以来污泥处理费用的来源一直困扰着污泥企业,外间极为关注的污泥收费政策在《规划》中仅有一句话提及,“研究污泥处理成本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并纳入缴费范围”。
业内人士分析,污泥处理运营成本无法明确,依然难以撬动社会资本。
资金缺口达上万亿
广东与江苏两省之和占到总量的五分之一。
随着《规划》的出台,污泥行业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建设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规模518万吨/年。东部地区288万吨/年,中部地区124万吨/年,西部地区106万吨/年。
其中,广东新增污泥处理处置规模最大为56.6万吨/年,其次为江苏,为50.2万吨/年,两省之和已占到“十二五”期间污泥处理处置总量的五分之一。
“除了人口原因以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目前这些发达省份对污水处理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对污泥处置的需求也比较大。”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称。
“由于国家要求污水和污泥处理应该配套建设,因此污水处理厂对污泥处理设施需求的扩大,各大环保企业便开始‘掘金’污泥。”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说。
但即便随着“掘金”污泥热潮的兴起,各地污泥处置处理项目也相继“上马”,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规模仍不足以满足污泥的处理生产量。
“如按已建污水处理的设施产生的污泥量中,有25%得到安全处理处置计算,仍有75%的污泥,即有1638.4万吨/年(4.49万吨/日)含水率80%的污泥需要进行处理处置。”常杪表示。
如果要让污泥处理处置的需求量和污泥处理处置的供应量的 “天平”达到平衡,那么摆在污泥处理行业面前的一道很现实的难题便是资金。目前,在污泥处理处置问题上所需投入的资金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尽管《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投资347亿元,略高于“十一五”计划投资323亿元。
但邵凯表示,“按照现有的污泥生产量来看,目前就污泥处理处置的建设领域而言,污泥的资金缺口达到上万亿。”
三类“集团军”分羹市场
政府采购服务模式仅占10%。
市场的发展需要以成熟的商业模式为支撑。就目前来看,污泥处理处置有两种主要的商业模式:一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工程提供模式(EPC);二是政府采购服务特许经营模式即BOT。
工程提供模式是指污泥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最终向政府提交一个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的工程项目,资金由政府进行埋单。然后再由政府或水务局下属水厂或是能够提供运营服务的企业进行运营。
“目前市场上污泥处理公司大都采用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工程提供模式。而水处理行业比较流行的政府采购服务模式在污泥处理行业中并不常见。”傅涛表示。
根据中国水网2011年汇编的污泥处理处置案例不完全统计,工程提供模式(其中包括占21%的设备供应和占28%的项目设计)占90%,而政府采购服务模式仅占10%。
邵凯表示,“污泥处理企业一时还难以推行以BOT为主的市场化模式运营。”
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第一,由于政府与污水处理水厂之间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了污泥项目授权主体的不明确;第二,政府在短时间内征收污泥处理费或者提高污水费补贴不太现实;第三,缺乏相应的处理污泥的定价标准体系;第四,相关法律规范也不健全。
究竟哪些企业在搅动市场呢?本报记者根据采访发现,目前有三类公司正在“进军”污泥行业。
第一类为传统的大型的品牌环保公司,或为传统“水军”,凭已有水处理项目或垃圾处理项目的商业优势“掘金”污泥,其中包括威立雅、中法水务,桑德环保,西门子、北控集团、上海排水集团等。第二类为近两年来兴起的专门负责做污泥有机物处理的公司,如中科博联、中持环保和无锡国联等。第三类为非环保企业投资的污泥处理公司,这类公司一般业务范围并不广泛。
其中,由传统环保公司和新兴污泥处理专门公司主导着行业“命脉”。
一位从事环保事业有十几年之久的专业人士对此分析,第一类和第二类所占比例约为30%和40%,第三类公司所占比例为30%。
运营费用仍缺制度厘定
污泥费用等问题的落实恐怕要等到“十三五”。
污泥处理运营费用究竟谁来埋单?
“虽然现在地方大多污泥处理处置项目最后运营所需费用大多由政府财政进行补贴(地方政府财政或者国家专项资金)如北京水泥厂负责的污泥项目和中持环保负责的宁海县污泥项目,但是总体来看污泥处理费用来源的制度化还是一大缺口。”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目前仅江苏等少数省份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污泥费用的制度。2008年江苏政府针对太湖流域的污泥处理,要求在每吨污水处理费中抽取0.2元支持污泥处理建设的运营。“这样就保证了污泥处理费用有一个明晰固定的来源。”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分析研究组魏琦曾表示。
而相比太湖地区,其余地区污泥的运营费用来源还显得比较杂乱。一个地方污泥运营补贴可能有不同的补贴方式,比如由地方政府财政对污泥运营进行埋单、或是与污水费处置“捆绑”。
针对补贴费用制度的不明确,北京某环保公司的分析人员指出,即便拥有了来自财政的笼统补贴,但是政府支付的补贴不足仍很难抵消污泥处理成本和运营成本。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污泥费用等问题的落实恐怕要等到“十三五”。“十二五”期间国家还是会把重点放在污水处理上。
技术争议的背后
“制订一条路线并不难,但担心大家坐不下来。”
但即便如此,各种污泥处理技术也充斥着市场。因为往往一个行业发展的伊始都有一个通病:为了利益之争,各种技术“各显神通”,争论不休。
据了解,目前污泥处理处置市场上主要有三种技术:厌氧消化、干化焚烧、好氧发酵。目前这三种处理技术都在市场上有所运用,它们都拥有拥护者。
根据中国水网2011年汇编的污泥处理处置案例不完全统计,三种主要技术干化焚烧、好氧发酵和厌氧消化所占市场比例分别为53.4%、31.8%和14.8% 。
不过究竟孰好孰坏以及孰“冷”孰“热”,倒没有一个行业的定论和偏好。“由于国家层面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市场当然会做出多重选择。”王洪臣对本报记者表示。
“其实真正坐下来制订一条路线并不难,但担心大家坐不下来。”王洪臣说。
据了解,污泥处置处理牵涉的部委包括住建部、发改委、环保部、农业部、水利部等。由此可见,我国污泥处置处理牵涉部委较多。
王洪臣表示,由于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牵涉的部委多,涉及到各部门的责任利益就比较复杂。
比如,由于回避责任和本身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农业部会以有机肥可能含有重金属造成土壤污染为由,不赞成好氧发酵后的污泥回归土壤。
长期以来,对干化焚烧或是土地利用一直存在争议。
一般以国有资本为背景的公司都比较赞成污泥干化焚烧,看好走日本的焚烧路线。“这样可以促使污泥‘减量化’,缓解土地资源紧张。”上海一家污水处理公司向本报记者表示。
“而事实上,日本土地资源特别紧缺,根本毫无土地可以利用才不得不走此路线。而且以日本和新加坡为代表的‘焚烧大户’近年来也开始降低了其焚烧的比例。”邵凯表示。
“无论采取什么技术,最终污泥还是应该回到土地。即资源化利用。”王洪臣表示这种共识正在形成。
然而,也有不少人士认为,我国的污泥的性质与西欧国家不同不宜进行土地利用。而且生物污泥的土地利用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不但起不到处理污泥的作用,而且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但长期进行技术研究的一位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其实说到底,就是技术路线在打架。这时国家应该集中资源,站在国家的高度制定路线,而不能被地方政府或者企业牵着鼻子走。
(见习记者 胡欣欣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