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创新方式“走出去” 集群发展互协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06:52 来源: 经济日报

  近日,我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迎来5周年庆典。该合作区已有17家中国企业入驻,实际完成投资近9亿美元,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境外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走出去”的新形式,既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也有利于培养东道国的产业集群。我国已在13个国家建设了16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全球经济的深刻调整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供了契机。商务部预计,随着“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将达到17%左右,5年累计5600亿美元,“引进来”与“走出去”规模大体相当。

  但也要看到,境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对外投资合作经营风险和非经营性风险都在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尚待提高。有的企业有很强的专业制造能力,但不熟悉国际投资的运行规则、法律制度,没有国际投资经验;有的企业虽然熟悉国际运作,但缺乏专业管理经验;还有一些企业有专业能力,但缺乏资金……

  对此,必须加强对“走出去”企业实施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健全对外投资促进体系,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

  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要牢固树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创新“走出去”的方式,以合作谋共赢。合作不仅包括与东道国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应包括“走出去”企业间的合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走出去’的企业相互协同、集群发展。”除了在国家政策统筹指导下,在境外建设或参与建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加工区、科技产业园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进行集群发展,也要积极进行企业间经济、信息、法律、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加强相互沟通与协作,避免短期行为,杜绝恶性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海外投资风险,抓住“走出去”的战略机遇,赢得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的尊重,树立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形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