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提高红利上缴比例倒逼国企改革提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9 11:5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童芬芬

  为期两天的中美战略经济合作对话(S&ED)取得了多项共识,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成果之一是,中方表示,稳步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增加上缴利润的中央国企和省级国企的数量,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体系,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

  这是近年来中国政府第一次在这一问题上作出承诺。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承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加快改革的决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此背景下,一直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的进程是否会就此更近一步?

  国有金融企业纳入上缴范围

  在本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中方承诺将稳步提高国有企业红利上缴比例,增加上缴利润的中央国企和省级国企的数量,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体系,继续完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中方鼓励包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内的所有上市公司增加红利支付。

  与此同时,中方还鼓励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平

  均分红水平,使其与国内其他上市公司的市场平均分红水平相一致。

  有评论认为,这一改革承诺尽管是在美方的推动下作出的,但其实,只不过是政府借这次中美对话之机,顺水推舟,向社会表明改革的决心。此番,中国承诺将逐步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这也是改革过程中与时俱进的表现,反映出国企的利润水平与占有公共资源的情况。

  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国企一般要上缴50%以上的红利。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央企上缴红利仅为5%—10%。这反映出目前中国国企红利上缴比例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在一位署名常亮的专家看来,当前国企上缴红利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上缴红利国企数量少、面积窄。目前上缴红利的国企仅限于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的部分企业;二是上缴比例过低,最高上缴红利比例为15%。因此,要扩大上缴红利的国企范围,提高上缴的比例。目前,我国已经承诺增加上缴利润的中央国企和省级国企的数量。

  常亮认为,特别应该将国有金融企业纳入到上缴红利范

  围之内。据统计,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利润为2.26万亿元,商业银行利润为1.04万亿元,二者合计为3.3万亿元。按照25%比例,应上缴红利8250亿元。按照这样的速度,几年时间就可以弥补社保资金缺口,这对于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意义很大。

  但常亮同时也提醒,有三点需要特别引起重视,一是国企上缴红利全程必须透明。让人民群众知道国企上缴了多少红利,哪些企业上缴了红利,上缴了多少;二是必须严格国企上缴红利的用途,目前应按照既有规定,严格限定于补充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而不能挪作其他任何用途;三是要尽快制定国企红利上缴和使用管理办法,特别是把国企上缴红利用在补充社保资金上用制度固定下来。

  国企红利重在用之于民

  “我觉得,国企提高上缴红利比例的同时,更应将红利用之于民。”在谈到国企上缴红利问题时,财经评论员吴睿鸫如是说。

  吴睿鸫表示,就央企红利属性而言,更多具有社会性,它属于全社会的财富和价值。很明显,这就要求央企的红利应把解决分配不公放在首位,而

  不能再返还给企业,变成部门体系内的资源,用于自身循环。所以,央企红利的“大头”理应让全社会的普通老百姓来分享。倘若把央企的红利用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农村建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那么,国内消费这辆“马车”就会驶入快车道,从而刺激国内实体经济向良性方向运转。

  “尽管社会各界包括专家学者,对央企红利用于民生领域,换言之,给央企红利规定一个民生分配比例,呼声甚高。但从现行制度安排来考量,公众要想从央企红利分得一杯羹的梦想,并非易事。”吴睿鸫表示。

  资料显示,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明确规定,国企红利用途的先后顺排是:支持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发展及企业技术进步、补偿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以及补充社会保障。

  而据财政部的一项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65亿元,完成预算136.9%,然而同期中央国有资本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实际支出只有0.51亿元,执行仅为预算的1%。

  这就意味着,在多数央企步入成熟期后,其向民生保障雪中

  送炭的功能却表现不足。而那些为数不多的上缴红利中很大一部分又回流国企,此前财政对石油巨头的巨额补贴、为东航的大规模注资皆来源于此。

  对此,有专家认为,究其根源,多年来国企上缴红利方式由行政意志与国企之间的博弈抉择,而民众缺乏获得全面信息的渠道,更无法实施监督、决策,所以,此次承诺还需通过建立国企红利上缴制度规范来保障。

  国企改革首先要打破垄断

  此番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我国政府提出“提高国企上缴红利”以及承诺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信贷提供、税收优惠和监管政策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等话题,有市场人士提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我国政府在向社会表示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

  国企改革是最近的改革进程中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前不久发布的《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作了重要部署。无疑,国企改革还需向前走。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曾在博鳌论坛上指出,中国国企改革

  事关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成败,破除国企垄断,降低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那么,当前改革的方向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是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准入。

  这一点,其实,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不过,虽然打破国企垄断既是市场呼声,同时也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认可,但真正启动反垄断改革并非易事。

  对此,专家表示,如果垄断行业不被放开,市场缺乏竞争,整个市场进步的速度会非常慢,例如我国服务业,有大量的就业空间不能被挖掘出来。而更为重要的是,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降低整体经济效率;使少部分拥有垄断权力者获得暴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将逐渐失去活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