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率不会进入上升通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0 01:0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樊志刚 何崇阳
近来质疑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声音再次响起。
2月份,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2011年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与三季度相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201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0.1个百分点。随后,各家上市银行陆续公布2011年年报。根据银行年报披露内容,在2011年四季度,部分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三季度末有所增加,一些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三季度末有所上升。甚至有人认为:商业银行将从此进入不良贷款率上升通道!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真相如何?资产质量风险是否可控?会不会步入“不良贷款风险上升通道”呢?
不良率正常波动不必过度担心
我们看到,伴随着国有大型银行财务重组、不良贷款剥离出售,2005年二季度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明显下降,随后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见图1)。
2011年四季度,虽然不同类型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较上一季度出现了9亿元至117亿元规模不等的上升,但相较于银行信贷投放规模而言,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推升影响甚微,各类银行不良贷款率基本保持不变。各类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总量上升,对商业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推升的共同作用仅体现为0.1个百分点。
从不良贷款五级分类来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主要体现为质素相对较好的次级类贷款的上升。2011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201亿元。其中,新增次级类贷款就有189亿元,占比高达94.5%;而质素相对更差些的可疑类贷款的占比很低,损失类贷款更是绝对下降了5亿元。
不良贷款风险整体可控
从不同类型的银行来看,2011年第四季度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余额均出现了上升,上升幅度从2.7%至14.8%不等。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上升幅度最大,达到了14.8%;其次是股份制银行,为6%;占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量约70%的大型银行,上升幅度是4.1%,运行趋势保持平稳。
分析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2008年末是个值得关注和对比的时点:由于农业银行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大型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明显;市场及客户群体集中于城区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态势;而在此之前的2008年三季度,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达到了4.44%;随后的2009年一季度,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提高了0.26个百分点,达到了1.09%。
2008年末,国际形势风雨飘摇,国内形势风声鹤唳。从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质量的企业盈利指标看,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利息保障倍数出现剧烈下降,企业盈利能力下滑非常明显。国家随后迅速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重大投资项目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图2)。
在此背景下,大型银行继续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信贷项目丰富且多资质良好,这成为助推大型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又一重要力量。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置身于国家强势投资政策利好的集中惠及区域,一方面获取了与大型银行“定位不同、互为补充”的信贷投放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直接以银团贷款或项目合作形式搭上大型银行主导信贷项目的便车,其不良贷款率下降也是水到渠成。
而距离国家宏大投资计划较远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根本无缘置喙投资大蛋糕的外资银行,面对着严峻的企业盈利明显下滑形势,其不良贷款率先后出现阶段性上升。但随着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的企稳、国家投资计划的效应溢出、欧美出口目标市场的部分恢复,农商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逐渐步入稳健运行轨道。
因此,虽然欧债危机的解决尚未定局、国内经济转型艰难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规模再次上升幅度较大,但国内趋紧调控政策的微调、通胀担忧下的政策运作空间、更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都属于可控、可调因素,对比于2008年前后的宏观形势,近期情况还是更为乐观一点。在2008年末不良贷款率出现上升的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能够扭转形势,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能够有效控制的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2012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不会步入“双升通道”。
重视影响不良贷款的主要因素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小企业是担忧不良贷款的难解心结。
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0468家,平台贷款余额9.1万亿元。目前,地方政府整体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财政收入增势稳健,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在GDP的占比为30%左右,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债务水平,平台贷款属于可控范畴。
截至2011年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1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比上年末回落13.5个百分点;全年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17.5%,比上年水平低9.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已主动放慢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发放节奏。目前全国储蓄存款余额约为33万亿元,个人贷款约为13万亿元,负债率不足40%,商业银行个人按揭贷款风险不大。
截至2011年末,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19.6%。小企业贷款余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5.8%,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的期限通常较短,出现不良贷款的主要是负债杠杆率较高、业务过于多元化或直接参与高风险业务的小企业,多数小企业基于过去多年内积累的财富而财务状况依然稳健。
总而言之,无论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和小企业,还是其他类型的经济成分、企业业态,其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及贷款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国内宏观经济。企业贷款质量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征,在经济稳定增长期,银行不良贷款率同宏观经济增长率都会保持稳定,只有在经济波动期,不良贷款率才会明显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人民银行公开表示将通过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到期释放流动性等多种方式,增加市场流动性,支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除满足中央重点项目、保障房建设等资金需求外,将允许银行继续给予首次置业贷款利率优惠,并向个别行业及中小企业定向宽松。实际上,今年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远超预期并达到1.01万亿元,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内经济活动有所回暖,经济景气程度有所回升,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加大,非金融部门流动性已获改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望在年内保持平稳。
(二)宏观政策留有调控余地,监管加强又添贷款质量保障。
目前,中国仍有较多政策选择和调控空间来保持稳健增长或实现经济软着陆,包括在通胀水平回落时松动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调控行政措施,允许并扩大地方债发行范围,推行更大力度的小企业融资优惠政策等。基于银行贷款的顺周期特征,上述可期的偏向于积极的宏观政策又是防止贷款不良化的又一项保障。
与此同时,监管当局始终高度重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管规范和风险管理,先后提出“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原则,动态台账管理、严格分类处置、贷款合同补正、补充抵质押物、增加拨备计提、严控新增贷款风险等一系列监管措施。针对房地产开发贷款,除了要求对新发放贷款持审慎态度外,又提出加强对土地、房产等押品及时估值和后续管理,加强对已授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风险排查等措施。针对小微企业贷款,也细化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准入标准等。
(三)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已明显提升,风险识别是新的方向。
国内银行经历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等多年的改革历程,其公司治理、风险防控能力已得到明显提升。商业银行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和小企业贷款风险,可以用“后控、前看、高覆盖”来形容,来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首先是“后控”,注重上述三类存量贷款的事后风险管控。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量贷款,商业银行将逐户逐笔落实还贷来源,提高平台贷款现金流覆盖水平,加大平台贷款到期回收和转化力度。针对存量房地产贷款,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封闭管理,强化贷款担保管理。针对存量小企业贷款,及时掌握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状况,实现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其次是“前看”,注重上述三类贷款风险的提前识别和预防。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严格控制平台贷款新增授信。针对房地产贷款,落实房地产开发企业“名单式”管理,优化贷款品种投向和区域投向。
最后是“高覆盖”,注重不良贷款的拨备覆盖水平。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提高拨备覆盖水平,增强抵御不良贷款风险、实现持续稳健经营的能力。2011年,过半数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超过250%的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拨备覆盖水平更高,绝大部分银行保持在300%以上。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不会大幅上升,不良贷款率也不会进入“上升通道”,但要清晰认识到,国有大型银行不良贷款大规模剥离、政府埋单的时代已经过去,上万亿元投资计划、信贷天量增长也无再次重现的可能,所以商业银行需“外练筋骨,内增功力”,努力实现持续平稳增长。
(作者分别系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