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持续刺激将令经济更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01: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晋风

  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4月进出口数据显示,前4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出口增长6.9%,进口增长5.1%,累计顺差193亿美元;而4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2.7%,出口增4.9%,进口增0.3%,当月顺差184.2亿美元。

  尽管4月贸易顺差高达184.2亿美元,但顺差扩大主要源自进口增速的显著下降。如继2月出现高达314.9亿美元的逆差后,3月和4月的进口同比增长分别回落至5.3%和0.3%,从而致使近两月顺差呈扩展态势。这反映出当前的顺差扩大方式并不可持续,外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显著增加。

  具体而言,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源自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基本处于逆差状态。前4月数据显示进口首次同比下降,幅度为0.3%,反映出外需乏力问题已相当突出。要知道,加工贸易的进口增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加工贸易发展规模,即加工贸易进口增速回落甚至转为负增长,意味着中国外需市场已不再是增速下降,而暴露出存量加工贸易外需市场已趋向萎缩,即加工贸易进口负增长意味着未来数月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速将放缓,甚至不排除出现同比负增长的可能。

  与此同时,鉴于中国要素资源等对外依存度日益趋高,当前进口呈现趋势性回落状态,反映内需也面临增速回落之势,经济滞胀风险已越发突出。

  不过,笔者以为,比之令人忧虑的中国内外需市场的回落,当前更要警惕的是日益高涨的政府投资风潮。最新信息显示,政府投资再度出现松动,一些因缺乏可行性被压下的投资项目,当前也出现了审批松动的迹象,同时商务部等也展开了保今年外需增长10%的政策安排。

  笔者担心,这些短期刺激政策一旦占据主流,将使经济变得更坏。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巨额刺激计划虽曾促使经济大幅反弹,但也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膨胀,以及民众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疑虑。这些刺激计划引发的存量风险尚在酝酿之中,如果此时再度展开新一轮刺激,那么新增投资项目的资产质量将更堪忧。因为上一轮大举投资之后,当前要想在短期内找到新的可行性投资项目,难度更大。新的投资刺激只会是类似于凯恩斯的挖坑填坑游戏,浪费资源。

  同时,目前地方政府和国企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反映出地方政府和国企已缺乏更多可资使用的资源进行新的投资。而此时要筹集有限的储蓄资源用于新项目投资,将不得不借助提高通胀率的方式,即要求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实际上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相当宽松,再继续放松货币政策,不仅将导致通胀高企,而且将加速经济滞胀。笔者以为,未来通胀将呈现价格趋高、供给冲击与商品质量风险等三重风险叠加的表现形式,显然这是当前需重点防范的。

  此外,外需将更为不可控。

  其一,一国贸易顺差本质上是该国储蓄净出口,因此中国的外需萎缩实际跟人口老龄化下储蓄率的持续回落、对出口的牵制密切相关。要知道,一则人口老龄化下,更多储蓄资源将被国内消化,牵制了制造产量的扩展;一则政府和国企的长期投资,占用大量储蓄资源,从而不可避免地致使中国贸易顺差呈快速回落态势。这是2011年中国贸易盈余/GDP下降至2.7%左右的缘由。

  其二,目前久拖不决的欧债危机的风险敞口再度显现,受困债务危机的法国、希腊等国偏左政权上台,使得今后欧盟诸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将越发突出,这将意味着作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欧盟,对中国的贸易贡献将趋于负增长。

  此外,尽管目前美国经济出现回暖,但中美间资本投资回报率趋向均衡,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下降,正压低中国对制造资本的吸附能力,大量欧美制造资本趋向回流本土或转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将不可避免地侵蚀中国外需市场份额。显然,这种全球国际分工重新配置和调整之风向,中国难以单凭短期出口刺激政策就可逆转。

  各方掣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已不能再是经济优先战略,而应借助深化经济、社会、行政乃至政治改革,释放中国经济社会的内生增长动力机制,来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