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鸿基家族内斗何时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15:12 来源: 《英才》

  文|本刊记者 崔玲 出处|《英才》杂志2012年5月刊

  豪门恩怨深似海。

  临终给儿子们留下“鸿基永固”四字真言的新鸿基创始人郭得胜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往生之后,三兄弟立刻就将其训诫抛之脑后,上演如TVB剧情一般的家族内斗大戏。

  3月底,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联席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江(郭得胜二子)及郭炳联(郭得胜三子),与前香港政府二号人物——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因涉嫌贿赂同时被廉政公署拘捕。

  有香港媒体评论,在香港这样一个由少数巨头控制房地产行业的弹丸之地,郭氏兄弟和政府官员因腐败共同受审,或将创下香港之最。要知道,这起案件涉及的当事双方,一方是自香港开埠以来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一方是前政府官员。

  更有港媒爆料,兄弟二人被调查或缘起于同胞大哥郭炳湘的举报。爆料者言之凿凿:事发之后,郭炳湘通过发言人称对此事“不做评论”;同时,郭炳湘自2008年与两名胞弟决裂后,曾两度举报两个弟弟与许仕仁存在“利益输送”。

  一场持续多年且剧情不断升级的豪门内斗大戏,让郭氏家族“力压”港岛财富圈,成为了长年不衰的话题。那么,郭氏三兄弟究竟会因为怎样的利益冲突而不顾血肉亲情?

  洋货大王

  得益于香港经济地位的迅速崛起,郭氏家族积累下万贯家财的过程只经历了两代人。

  新鸿基的创始人郭得胜,1911年生于广东中山,读了几年私塾后,即随父亲做生意。那时候,郭氏族人大部分都做土、洋杂货的买卖,出入商界的郭得胜自然也不例外。受日本侵华战争的波及,郭得胜随父亲到了澳门,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家迁往香港。

  虽然,战后的香港满目疮痍,但年轻的郭得胜却坚信在这里能追逐到自己的梦想。

  郭氏家族的传奇故事是从香港上环一间名为“鸿兴合记”的店铺展开的。其主营业务是批发工业原料、杂货。凭借郭得胜的踏实和勤奋,生意日渐兴隆,1952年改称“鸿昌”百货,专事洋货批发。后来,“鸿昌”的生意遍及国内各省,销售网点更远至东南亚,郭得胜“洋货大王”的称号就这样被叫响了。

  靠着敏锐的商业嗅觉,郭得胜从二战后香港制造业的发展中看到了机会。随着服装等轻工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于拉链的需求很大。于是,通过周旋,郭得胜获得了日本“Y K K”拉链在香港的独家代理权,并利用多年建立的零售网络,在东南亚各地推广该产品。洋货贸易让郭家的生意产生了质的飞跃。到20世纪60年代,鸿昌公司每年转手的货物价值超过千万港元。

  从1958年开始,香港房地产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做熟了“小部件”生意的郭得胜决定玩一把“大买卖”。随即,他成立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开发小项目,并用5年时间在业内扎了根。

  1963年,为了进一步扩大版图,郭得胜联合冯景禧和李兆基,将公司重组为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鏖战房地产市场。先是在20世纪60年代,郭得胜瞅准了制造业大发展的时机,大量建设工业厂房,这让新鸿基迅速站稳脚跟。随后,公司在香港率先推出分层出售和长年限的分期付款购房模式,大受欢迎。自此,新鸿基声名鹊起,郭、冯、李在地产界被称为“三剑侠”。

  郭得胜胆识惊人。1967年,香港社会动荡,物业价格大幅下降,新鸿基“逆潮流而动”,大量购入土地,兴建大楼。待到1970年香港经济恢复,高价售出,让新鸿基获利颇丰。1972年,新鸿基地产在香港上市。公司当年实现盈利5142万港币,比预期利润高出50%。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三剑侠”分道扬镳,郭得胜将公司易名为新鸿基地产,亲任董事长。随后,伴随资产的迅速膨胀,新鸿基地产的业务开始涉及保险、财务、物业管理、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

  应对香港移民浪潮是最考验一个香港商人的商业眼光。郭得胜坚持:“除了在内地投资之外,新鸿基不会考虑将资金调往海外。”事实证明,他的判断让新鸿基再获发展。

  1990年,郭得胜逝世。这时的新鸿基已成为市值达254亿港元的大型地产集团,与创办时相比,增长了63.5倍。

  兄弟接班

  郭得胜去世后,其长子郭炳湘出任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老二郭炳江、老三郭炳联则分别担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一时间,三兄弟并驾齐驱,拉动新鸿基继续一路狂奔。

  在结束了野蛮发展之后,香港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消费者对于住宅有了更高需求。三兄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重点发力高品质住宅,并将主攻方向圈定在大型住宅和商业楼房方面。

  1991年,半岛帝景园建成,首开香港豪宅之先河。借此,新鸿基还成为了香港最早在社区内修建功能完善的会所的开发商,一度引领了地产发展的潮流。

  在商业地产方面,新鸿基的战略布局可圈可点。1992年,中环广场的竣工让新鸿基攀上了事业的又一高峰——它成为香港当年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从1995年开始,新鸿基参与到香港最大的商业发展计划中,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等三座顶级酒店。2009年又建成环球贸易广场。这座高达490米的建筑,是香港第一、世界第三高楼,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和香港中环广场分别占据香港高楼榜的二、三位。

  与此同时,郭氏兄弟积极推进商场计划。通过运作,新鸿基获得了遍布香港50多家大型商厦的拥有权。2000年,新鸿基投标获得地铁九龙站的项目承建权,开始参与交通领域的建设。及至此时,郭氏家族的产业遍布地产、交通、电信等多个领域,拥有香港三号线、内河码头、机场空运中心和商用航空中心的专营权。

  遵照父亲的意愿,三兄弟在内地加大了投资。在上海,开发了上海环贸广场;在广州,参与中国大酒店的项目;在北京,建设了新东安市场……新鸿基地产兴建的多个项目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被誉为打造城市天际线的企业。截至2011年底,公司在内地的土地储备达853万平方米,包括778万平方米的发展中物业,土地储备中逾75%均为高级住宅或服务式公寓,其余为优质写字楼、商场及酒店。

  经过郭氏兄弟近20年的经营,新鸿基的市值高达2000亿港币,资产比他们接班时增长了近8倍。

  同根相煎

  没有永远的感情,只有永远的利益。用这样的话形容亲兄弟间的感情,似乎有些残忍。

  正当香港媒体用“一个人”来称呼郭氏三兄弟时,2008年5月27日,新鸿基发布董事局变动公告,委任郭氏三兄弟79岁的母亲郭邝肖卿为董事局主席,郭炳湘于即日转任非执行董事。两位弟弟引述自己安排的医学教授的诊断报告:郭炳湘患有“躁狂抑郁症”,不适合继续掌舵新鸿基。

  这个“病”要从1997年震惊中外的一起绑架案说起。那一次,悍匪张子强在郭家豪宅大门外强行将郭炳湘掳走,禁锢于新界一间村屋内。被绑架期间,郭炳湘被困于小木箱中,遭受身体摧残。经过多方斡旋,郭家在支付6亿港元赎金后,郭炳湘被释。

  虽然平安回家,但遭绑架的恐怖经历令郭炳湘身心重创,他亲口承认因被绑架而患上抑郁症,经过逾一年时间的治疗才康复。

  在这场绑架案中,郭炳湘妻子李天颖的表现颇受郭家老太太郭邝肖卿的认可。而郭炳湘却与女商人唐锦馨关系暧昧。郭炳湘几次三番想让唐锦馨获得郭母认可,结果招致郭母反感。

  此外,与两个胞弟的保守不同,郭炳湘在内地的投资战略颇为大胆激进,也是因为唐锦馨的“幕后”支持。藉此,郭炳湘试图藉此将她吸纳为新鸿基董事局的成员。这极大触动了郭母和两位胞弟的利益底线。日益积聚的利益矛盾终于迫使两兄弟与郭母,将大哥踢出局。

  虽然尽力腾挪,无奈寡不敌众,郭炳湘的势力逐步被削弱。2008年10月4日,持有新鸿基地产42.09%股权的家族信托基金进行内部重组,将郭邝肖卿确定为基金全部受益人,郭炳湘则被排除在受益人的名单之外,再无翻身机会。

  此后,郭炳湘更沦落到转战长实集团,给李嘉诚打工。2011年9月15日,郭母退休,郭炳江及郭炳联兄弟出任公司联席主席,顺理成章得到新鸿基控制权。

  自此,人人都以为香港“地产五虎”之一、与长江实业和恒基地产等齐名的新鸿基郭氏家族“兄弟阋墙”风波就此告一段落,没想到如今风波再起。两兄弟被调查之后的3月30日,新鸿基地产股价大跌,市值一天便蒸发约380亿港元,尽管有银行内部人士分析,新鸿基运营比较稳健,此次事件面临的风险不是很大。

  有评论指出:东方人的家族信托基金均由财产授予人操控绝对话事权。由于郭母在家族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得不到母亲的支持,郭炳湘难回新鸿基。因此,即便郭炳江、郭炳联陷入刑事拘控,郭炳湘复出的机会也不大。

  不过,令人担心的是,郭邝肖卿已年过八十,郭氏第三代发展尚未成熟,一旦公司需要更换主席,人选问题将成为公司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