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教训:人治经济贻误转型时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20:35 来源: 中国经营报李慧敏
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因煤而衰。2012年,是辽宁省阜新市经济转型的第11个年头。
2001年,阜新,这个位于辽西北的“煤电之城”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10年,阜新提出“全面创建全国资源性城市转型示范市”。10年之间,由“试点”到“示范”,阜新是否已经完成了转型的华丽蜕变?“示范”一说是媒体的误读还是政绩的催化?
《中国经营报》记者深入实地采访,还原经济转型10年后的真实阜新。
艰难转型
阜新对于转型的认识和探索,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转型往哪转、干什么,需要去寻找。”阜新市发改委副主任董彦超表示。
1940年设市的阜新,煤炭开采已达百余年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把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个煤炭和电力工业项目放在阜新,包括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州露天矿和阜新发电厂,奠定了阜新作为“煤电之城”在全国能源城市和能源产业中的地位。
随着资源枯竭,阜矿集团新邱、平安、东梁、新邱露天矿等主力矿井的陆续破产关闭,危机真正来临。
在阜新市经济转型10年回顾总结当中,对当时情况的描述用词尖锐:“产业结构特别单一、城市功能严重缺失、困难群体数量庞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2001年被确定被确定为经济转型试点市以后,阜新首先要面对的就是15.6万下岗失业人员的安置问题。
但是,彼时除了煤电相关产业,阜新其他产业几乎一片空白,发展工业实现安置就业完全不现实,“最快的办法就是搞现代集约农业,当时搞了十几个大园区安置了8000人,农业产业化安置了9000人。”此举被当时舆论称为“新上山下乡运动”,董彦超则认为,“不论是否是权宜之计,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当时的社会稳定问题。”
据介绍,阜新市人均耕地5.6亩,是辽宁省人均耕地的2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粮食、猪、牛、农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商品量都非常高。“十年间阜新把农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加大扶持力度,引进一批农业深加工的品牌伊利、双汇、雨润等进入阜新,近年农业保持了30%以上的发展速度。”董彦超表示。
而实际上,转型之前,阜新的工业发展虽然规模不大,但基础不错,医药、纺织、电子、机械等门类齐全,因为体制机制问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这些门类没有发展起来。
转型之后,阜新开始了漫漫的产业找寻之路。
一位长期观察阜新转型的人士告诉记者,基本上是看见什么抓什么,有啥吆喝啥。最初看见服装、电子不错,就提出要建服装城,电器一条街;看见有一些电子厂,就提出要建电子大厦;冒出一个玻璃厂,又提出要建玻璃基地。几年下来,大部分产业都没有发展起来。
经过了7年的不断寻找、筛选、调整,直到2008年,阜新市才把皮革加工、液压装备、新型铸造、氟化工、板材家具制造、新型材料“六个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摆上重要日程。
“六个重点产业集群”从谋划到初具规模用了三年时间,到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亿元。
据了解,液压装备、氟化工等产业在阜新都曾经有很好的基础,为什么直到转型试点7年之后才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董彦超表示:“主要是因为没有按照园区规划管理的思路来抓。”
“示范市”之争
2010年,阜新正式提出“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的目标,实现“试点”到“示范”的演进,由单一的经济转型向经济、社会和体制机制全面转型。
十年之后回头看,董彦超表示,“阜新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数据显示,2001年阜新市GDP70亿元,2011为470.4亿元,保持了年均16%的速度增长,而在转型之前的“九五”时期,平均增速是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1年4.5亿元,2011年50.1亿元。
然而,在辽宁省排名情况来看,阜新在短期内还难以支撑“示范”之名。不仅如此,和其辉煌时期相比,还差得很远。2000年之前的半个世纪,阜新累计生产原煤7亿吨,发电2000亿千瓦时,而这也使阜新这个人口小市一度经济总量在辽宁大约排在七八位。
而现在,尽管转型已超过10年,2010年、2011年两年阜新的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各项经济指标,虽然增速均超过辽宁平均水平,但总量仍处于辽宁靠后的位置,多项指标都排在最末位。
“‘示范市’是我们提出的下一个时期的目标,并不是说阜新已经成为‘示范市’。”董彦超认为,“一个地区发展,总要确定一个目标,阜新作为第一个试点城市,希望通过努力在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当中站到靠前的位置。”
“这是阜新与自身相比,经济总量与大庆、焦作等基础较好的资源型城市不可比。”董彦超表示,“我们期待转型经过15~20年,各项指标在同类城市当中处于领先地位,这本身就是示范。”
根据创建“示范市”的要求,阜新提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经济转型任务、接续替代产业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实现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实现在GDP12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人均GDP61000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一位城市战略研究专家认为,阜新喊出示范市的口号,目前看应该仅仅是个目标,如果真正成为示范市,那就不可能再享受国家对转型城市的财政支持,而从当前阜新的状况来看,还没有能力脱离国家的扶持。
财政部对转型城市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2007年开始启动,2010年第一期到期的12个城市中,由于盘锦市发展较好,被冠以“示范市”称号,从此国家不再给予财政支持。
“第一期4年国家总共给阜新6.4亿元,2011年给了3.5亿元。阜新近几年是逐年增加的,2010年2.3亿元、2011年3.5亿元、2012年有可能是4亿元。”董彦超表示,“我们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对此,中国管理科学院副院长兼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乃剑表示,资源转型是一种长期战略,资源性转型城市不要忙于“示范”,比较符合实际的是,脚踏实地地摸索、创新、总结转型经验。
转型反思
虽然受访对象都刻意避免触及“弯路”这个敏感词,但是躲不开的是在阜新正式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之前,寻找新产业的道路上屡屡遭受的坎坷和挫折。
1997年左右,针对下岗职工多、家属多的实际,阜新上了一个五万锭纺织厂,但是赶上全国压锭,打了几百个桩便下马;依托阜新的氟化工基础,从德国贷款建设5000吨无水氢氟酸,由于资金到位缓慢,项目拖了8年,利息等包袱越来越重,产品还未走向市场即丧失了竞争力;引进波兰的实验室技术放大建设万吨氯乙酸项目,试生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
“阜新的资源性城市转型走了些弯路,根源就是上项目是政府的事情,企业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辽宁省社科院省情研究所所长梁启东认为,政府必须把“人治经济”的思维定式根本转变过来,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如果说反思和总结的话,应该说阜新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行动晚了。”董彦超表示,早在2006年,阜新市就已经提出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北派服装、玛瑙加工六个特色产业,“但因为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度重视,有些产业就垮了下去。”
董彦超坦承,一些原先看好的产业没有做起来,比如玛瑙,而一些此前没注意到的产业,如汽车动力转向泵却异军突起,两三年时间,产量已占全国第二。
梁启东表示,阜新的转型教训说明,资源转型在时效、时机上要及早把握。如果阜新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全面转型,单一的产品结构就不会延续到2000年,在转型过程中的成本代价就不会那么高。
此外,梁启东认为,从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产品来讲,阜新六大重点产业集群还只是雏形,三大产业基地只是拉开了序幕,相关联企业还不多,产业链条、产品链条还不完善,尽快形成有支柱作用的主导产业,仍是最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