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程凯:如何不做井底之蛙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2 08:25 来源: 华夏时报

  程凯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这是庄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井底之蛙”。

   上期谈到“欧洲人的紧缩陷阱”,说的是欧洲人如何掉进了紧缩的陷阱,成了井底之蛙,这期准备继续谈谈怎样才能从这个井里爬出来。不要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啊!在一个南美洲的蝴蝶被用滥了的年代,欧洲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

   英国有个老牌杂志《经济学人》,是个远比《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有品位得多的媒体,眼界一流,稿件质量一流,因为相信编辑思想比单个作者重要,所以它里面的文章从来不给人署名。

   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学人》,奥朗德上台之前就旗帜鲜明地反对,表示“奥朗德当选对法国和欧洲很危险”。原因在于,法国是带动欧盟运转的“两驾马车”之一,法国国债在增加,失业率居高不下,但奥朗德并没有解决方案。“奥朗德承诺削减预算赤字,但他希望通过增加税收而非削减开支实现目标;奥朗德承诺雇佣6万名新教师,但这需要法国政府额外买单200亿欧元;奥朗德反对德国人的强制财政控制措施,表示这是在扼杀欧元区恢复的机会。”总之《经济学人》相信,奥朗德与德国立场的不同将会导致“两驾马车”分道扬镳。

   不管支持还是反对,奥朗德总归还是当上了法国总统。于是《经济学人》在最新的封面文章上,又给出了一幅极富创意的漫画。画中的庄园已经失火了,但身着法国贵族服装的奥朗德还怀揣着猎枪,带着两只猎狗在林子里悠然自得,标题为“危机?什么危机?”很显然,《经济学人》是在嘲笑奥朗德既不知道危机的严重性,也不清楚如何化解危机。

   为什么《经济学人》这么刻薄?答案很简单,不这样它就不叫《经济学人》。在它160多年的历史当中,逐渐找到并高举的旗帜就是“自由主义”,在经济层面就是市场经济至上。这样一个媒体,怎么会支持一个政府为了拯救经济更多地动用政府支出而不是让市场自己去慢慢恢复元气呢?一句话,紧缩便是好的,支出就是错的。编辑思想使然。

   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编辑思想来治理一个国家,欧洲人掉进紧缩的这个陷阱里就永远也爬不出来了。《经济学人》已经坚持了上百年的理念,尽管在历史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正确的,但总归有错误的时候,比如现在,在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恢复正常增长的时候,坚持市场至上就是错误的、教条的。要是依靠市场自己去恢复,时间将是漫长而不可预期的,导致经济体长期在自然增长率之下,导致那么多希望有一份工作而自食其力的人找不到工作,这样要政府干什么!

   如果你相信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你不偏执,你就会在信仰市场的同时了解到市场的缺陷,并且相信政府必须而且有能力减轻这种市场缺陷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承受这种痛苦的法国人,他们选择了奥朗德,这决不是以哪本杂志的意志为转移的。奥朗德可能也做不到跳出这个井来,但是他至少知道应该往外跳。

   “如果政府适当的政策措施与个人的积极性相配合,促进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我们就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这是凯恩斯写作《通论》的初衷,也是我们现在还需要体会的东西。

   要跳出紧缩的陷阱,就是不要做井底之蛙,但是,要如何才能不做一只井底之蛙呢?其实,井底之蛙是一个极端案例,毕竟成天呆在井里的是极少数。但是,应了爱因斯坦的那个比方,你的知识是一个圆圈,里面是你知道的,外面的是你不知道的,结果是你的圈半径越大,你知道的越多,同时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范围就越大。因此,就算你不是一只井底蛙,你所看见的天也只比这只蛙大一点点,和真正的天比起来,你看到的还是一点点。

   不做井底之蛙,简单说就是不“褊狭”,在你相信并坚持市场的同时,还知道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可以共生共荣的。《地平线》这个专栏已经写了2年,100多篇,国内的、国际的、政策的、市场的都有涉及,但要说有什么主线那只有一条:正确理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惟市场,也不依赖政府。不能看到市场的好,就是市场那片天,也不能看到政府的作用,就是政府那片天。

   其实,井底之蛙是绝对的,没有人能做到看遍整个天空,大家能做到的,无非是要知道天外有天。

   什么是地平线?就是那一条你永远都以为在接近,但却永远都接触不到的线。它可以是一只井底之蛙看到的小小井沿,也可以是爱因斯坦比方中不断扩张的知识之圈,更可以是天地之间的交际线。(作者为本报编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