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美元外储力挺央企出海 注重“集团品牌”建设是关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22:04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本报记者 李会报道
5月10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目前正与国务院国资委旗下的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新公司)商议,央行将动用100亿美元外储支持央企海外投资发展。这一消息引发部分市场人士质疑,他们指出,央企目前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自身竞争力的增强。
据《东方早报》报道,有消息人士称,中国央行计划拿出100亿美元和国资委旗下国新公司商议合作,已经洽谈了一段时间了,双方倾向于在海外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尝试利用外汇储备助力央企进行海外投资。目前是国新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来主抓上述合作,央行与国新公司具体合作方式仍在商议中,可能会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海外先成立合资公司,具体事务由国新公司来执行管理。
不过,该消息并未能得到国新公司的回馈,也没有得到中国央行和外汇管理局相关部门的置评。
这引发了部分市场人士表示异议。
经济评论人士余丰慧表示,我国企业特别是央企最不缺的就是资金,缺的是环境、缺的是政策支持和支撑、缺的是文化认同、缺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此事值得商榷,应该“慎重再慎重”。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也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赞同余丰慧的观点,他指出,首先,央企在市场地位及资源配置方面都远远优于其他类型企业,所以其更容易得到国家补贴及银行贷款,所以说央企缺的不是资金。国内大型企业的高管可能在中国管理起来业绩斐然,然而一到海外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则有可能水土不服,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思想意识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央企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
白朋鸣指出,除了人才,央企也缺乏创新动力,央企本来在技术基础、人才储备、资金积累方面都具有优势,但正是由于这些优势,使央企很是“安乐”,也就缺乏创新的动力。
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吉鹏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央企的确在很多方面都有欠缺,仅仅靠资金支持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一个比较典型的欠缺就是品牌的建设。
王吉鹏指出,当前央企和国企的品牌建设和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品牌工作切入点低,没有形成整体的“集团品牌”意识。当前,除国家电网(“五统一文化建设”对品牌形象的统一)、中石油(对全系统构建对外传播的管理体系的尝试)等小部分企业在从不同角度的尝试“集团品牌”的建设外,大多数企业在品牌管理上的层级还比较低(比如盲目把品牌建设分别放到二级子集团),对集团品牌缺乏整体的把控,还没有从整体上形成“集团品牌”观念或者意识不强。
其次,主管部门混乱,集团品牌建设和管理工作责权不清。从国资委到央企再到地方国企,集团在品牌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较为混乱,比如有的放在宣传部、有的放在市场部、有的放在公关部、有的放在企业文化部、有的放在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随意、混乱和不合理的管理构架不仅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会出现内部竞争,导致在集团层面对品牌工作难以形成整体的管控能力。
最后,集团品牌建设缺乏整体的指导思想。当前的品牌理论作为西方的舶来品,都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成熟理论,并不完全符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央企和国企。我们的央企和国企在使命、定位、责任方面与西方品牌企业有着质的区别,在公司治理和管控现状也存在很大的不同,都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而“集团品牌”又是品牌领域一个全新的视角,那么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当然需要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