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内贵外贱”背后的逻辑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7 02:34 来源: 现代快报昨天有媒体报道,国内卖的高端洋奶粉,价格竟然是国外官网售价的4倍。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即使在其他亚洲国家,这些奶粉的价格也仅仅只有中国内地市场的一半。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者成了全球最大的冤大头。
尽管媒体在报道此消息时用了“你能想象到吗?”来表达惊讶,但其实这有些大惊小怪,因为国外很多高端品牌尤其是奢侈品在中国的售价向来是全球最高。一项调查显示,高级腕表国内外价差达100%-350%,珠宝产品的价差为20%-80%,箱包皮具价差在30%左右,化妆品价差最高达188.5%……而更不可想象的是,这些品牌一方面在中国卖的是全球最高价,一方面提供的服务却是全球最烂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奢侈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给予和欧美等地区双重标准的服务,在时尚大牌的投诉量榜单上,普拉达、香奈儿、路易威登分别位居前三位。
同一产品在不同区域差别定价,在经济学上这叫做价格歧视。很多人也许对两个问题想不通,一是这些外国大品牌都是极重视产品质量和诚信服务的,为何一到中国就都变成了奸商?二是中国乃国外众多大品牌争抢的重要市场,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中国市场已当仁不让地成为全球最大。按理说,客大不欺店就算好了,怎么反过来对“中国上帝”搞价格歧视呢?
中国的关税过高和消费税标准太旧是进口商品“内贵外贱”的一个主因。
去年3月份,商务部发布的一项统计表明,在手表、箱包、服装、酒、电子产品这五类产品的20种品牌高档消费品中,国内市场比美国高51%,比法国高72%。商务部发言人在分析原因时称:“不能回避的原因,就是中国对于部分品牌商品的综合进口税率还比较高,包括关税、消费税。”
既然国内外价差如此惊人,有能力的消费者自然不甘心当冤大头,尤其对奢侈品消费群体来说,出国消费是小菜一碟。世界奢侈品协会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0年2月初至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107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人在欧洲购买奢侈品消费近500亿美元,消费严重外移,税收大量流失。
对此,商务部已公开表示要进一步降低关税,但笔者认为,调整消费税的税目、税率恐怕更有必要。拿本文开头提到的高端洋奶粉来说,普通家庭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早已今非昔比,继续以奢侈品税目来征取高额税收明显没有与时俱进。
中国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恐怕也是导致洋品牌底气很足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洋品牌都有四个价格:一是美国价格;二是欧洲价格;三是亚洲价格;四是中国价格。笔者认为,中国消费者之所以享受“全球最贵”待遇,除了通常说的崇洋媚外心理之外,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贫富差距太大导致的财富集中效应。对像笔者这样的工薪阶层来说,Gucci、Amani、Burberry、Boss、Versace只是时尚杂志上的精美照片,但却是不少有钱人的身份象征和部分富二代、“干女儿”的炫富利器。财富的集中效应使得有钱人买房就像买白菜、使得“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成了流行语,使得中国人的购买力和阔气程度让西方世界惊呼。
二是三公消费的存在形成洋品牌消费的有力支撑。这主要体现在公车消费对豪华进口车的青睐上。有机构去年进行的一项关于“最常见的公车品牌”在线调查显示,奥迪占56.8%,“大众”占29.6%,“奔驰”和“宝马”分别占4.6%和2.3%,唯一的国产品牌“红旗”只占6.8%。与之相对应的是,豪华公务车被曝光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去年2月,宁夏财政厅斥资近900万元一次性采购25辆豪华奥迪A6就曾被媒体曝光后引来社会热议。
三是在社会面临诚信危机和食品安全危机的当下,消费者被逼“推崇”洋品牌。阜阳大头奶粉案、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含强致癌物的蒙牛纯牛奶、陷入“女婴早熟门”的圣元奶粉、被疑含致命细菌的美赞臣奶粉……层出不穷的问题奶粉事件让中国的年轻父母们谈国产奶粉色变,被逼消费高端洋奶粉。于是乎,国外代购越来越火、国内超市卖得脱货、港澳超市因为内地市民疯抢实施限购。
既然有“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式的人傻钱多,既然公款消费有着旺盛需求,既然不论收入高低全民都来抢购,洋品牌们自然会坐地起价、挑肥拣瘦。
财经评论员 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