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快炒镬香悠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8 01:3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在“炒”这种烹调技法尚未出现之前,中国人对食材的处理相对单一,烹调制成的食物常搭配“醯醢”食用,简言之,即“蘸酱食用”。连孔老夫子都说“不得其酱不食”,常用的烹调手法有水蒸煮、火烤、油炸等,火烤、油炸多处理动物性原料,蒸、煮多处理主食和羹类食物,植物性原料可作羹、菹等。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炒”这种烹调技法方才出现。但那时的“炒”法有“炒”法之实,无“炒”法之名,甚至在《说文解字》中都没有“炒”字。
“炒”技法的出现,实现了动物性、植物性原料的结合,“炒”可荤可素,亦可荤素结合,让中国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念在日常饮食中能更便捷地实现。
“炒”最初用于粮食加工,意为“焙使干”。《齐民要术》中的“炒麦黄,莫令焦”即为此意。直到现在,这种用法仍在延续,“炒瓜子”、“炒花生”、“糖炒栗子”等各式各样的南北炒货是最传统的休闲食品之一。
炒是指经过加工的小型原料,以油为主要导热媒介,用旺火短时间加热,快速成菜的一种烹调方法,“快速”、“旺火”是炒菜最显著的特征。按照所用的食材是否经过熟处理,炒可分为生炒、熟炒;按照成菜的质感,可分为干炒、滑炒、软炒;按初步热处理时是否滑油,分为滑油炒、非滑油炒;按照主调料和成菜风味,可分为咸鲜炒、鱼香炒、酱炒、蚝油炒、咖喱炒、红糟炒等。炒面、炒米粉、蒜蓉炒通菜、生炒盐煎肉、生煸草头、炒鸡毛菜,清炒虾仁、炒生鸡丝、炒鳝背、炒黄瓜酱、炒肉末,炒甘肃鸡、酱炒笋鸡、客家小炒等都是炒菜中的常见菜肴。
“炒”的“社会”关系
与“炒”相对应的烹饪方法,一是爆,二是熘。前者时间更短,而后者需芡汁包裹。
爆是在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专家认为“炒是爆之源,爆是炒之流”,这是有道理的。爆与炒比较,在以下几个方面都非常类似:一、食材均需进行刀工处理为小型原材料;二是两者均使用旺火热油,短时间使食材成熟,追求“镬气”;三是均为油热法;四是制成的菜肴基本无汤汁或少汤汁。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爆相对于炒而言,使食材成熟的时间更短,制作者需眼疾手快,“成熟”只在刹那间。爆具体可分为油爆、酱爆、芫爆、葱爆、汤爆、水爆等,是鲁菜中的代表技法,有油爆肚仁、芫爆散丹、酱爆墨鱼、汤爆双脆等菜肴,在北方菜中有广泛应用。
熘菜的制作方法与炒相似,但与炒菜的不同之处在于,熘菜要么在出锅前烹入调好的汁,要么将熘菜放入炒好的芡汁中,翻炒成菜,而炒菜则不一定都使用到芡汁。熘一般有脆熘、滑熘、软熘三类,而常见的糟熘、醋溜等强调的是所使用的调味料,都可以划分到三大类中。常见醋熘鸡、糟熘鱼片、焦熘肉片、软熘鱼扇、滑熘里脊等菜肴。
在炒的基础上再辅以其他烹调方法的复合技法,则有“烧、炖、焖、烩”。炒是烧、炖、焖、烩的基础步骤,烧、炖、焖、烩是炒的发展。
“炒”与中医
“炒”除了在烹调上有广泛应用外,在中医领域也“大展宏图”。
通过“炒”实现增强药材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性、减少刺激、便于储存、制剂,并去除不良气味的目的。一般来说,“炒”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加辅料炒分米炒、砂炒、土炒、麸炒、滑石粉炒等,常见炙首乌、熟当归。“炒”是中国最古老、历史最为悠久的炮制方法,这种药、食技法通用,也反映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药食同源”的养生传统。
“炒”技法是中国烹饪史上一个质的飞跃。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炒”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一种烹调手法。“炒菜”可以指代所有的烹调手法——我们常说“下馆子吃炒菜”,厨师有时甚至被称为“炒菜的”,都是“炒”技法在民间普及的有力佐证。
(内容由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