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缤纷的石油美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8 21:29 来源: 《小康·财智》

  石油输出国是导致全球贸易失衡的主要驱动因素。

  编译︱《小康·财智》编辑部

  先来看看表格上给出的好消息:中国作为导致全球失衡的焦点,其经常账户盈余在过去几年中有一个显著的下降;坏消息则是:中国从来都不曾是全球贸易失衡的罪魁祸首。

  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的根本原因,是石油输出国的合并盈余,这才是从高油价中获取横财的一方。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此盈余将高达创纪录的7400亿美元,其中五分之三来自中东。这个数字让中国1800亿美元的盈余显得相形见绌。自2000年以来,石油输出国累计盈余超过了4万亿美元,是中国的两倍。

  相比中国获得的关注,这个隐藏起来的惊天数据却遭到冷遇,原因之一,是进入官方统计的数据只是一小部分。大量数据藏在不透明的官方投资专款之中。中东国家购买财政长期债券经常是通过伦敦中间人,从而隐藏了真正买主。大量资金投资于普通股票、保护基金、私人股票和不动产,这些买主很难跟踪了解。在之前石油价格受到冲击时,石油输出国的盈余更能提供持久的缓冲。一方面是因为石油供应的紧张保持了价格的高昂,另一方面是因为石油输出国在进口货物方面不再如同大繁荣时期那么“大方”。

  高油价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依赖于石油输出国是挥霍还是节省他们的石油美元。如果他们从石油进口国更多地购买货物,让经济循环起来,就能抬高全球的消费。但是如果他们储蓄,收益就永久地从石油消费者口袋进入了石油生产者的腰包,并压制了全球消费。在70年代的全球石油价格冲击之后,石油输出国约70%的出口增长是花费在了货物与服务的进口上。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人指出,最近这三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在这方面的花费不到50%。

  开启再循环的动力

  另外,石油美元的再循环也呈现不规则的分布状态。石油输出国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进口商品,而非美国,这就导致了石油出口收入的再分配过程在石油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直接产生,这不但使(石油输出国)产生了减少对美国商品依存度的趋势,而且导致了(全球各国)“进出口比率”的变化。国际能源署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每花费一美元从欧佩克国家进口石油,只有34美分能通过出口再返回美国,而欧盟有的这一比率达到了80美分,中国也达到了64美分的水平。

  显然,石油输出国也不愿意重蹈过去的覆辙:当石油价格上升时花钱大手大脚——这只能导致石油价格下跌时,背上庞大的债务。例如1980年到1983年,沙特就从相当于其GDP26%贸易顺差盈余,变成了相当于其GDP13%的负债。石油输出国当然希望当下的石油贸易盈余能成为石油下跌甚至石油资源枯竭时的缓冲。目前,俄罗斯、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因石油出口所带来的贸易顺差盈余大约占其GDP的5%-7%,相对于沙特阿拉伯的28%,科威特的46%(见图表)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明智的举措。在过去十年中,如果不计其投资所带来的回报,科威特的石油贸易盈余累计也达到了其去年GDP总额200%。

  通常情况下,太大数额的贸易顺差所导致的账户盈余,往往会因其国内强大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以及更高的汇率所侵蚀,而不断贬值。但对海湾国家来说,他们的货币汇率是与美元挂钩或相关联的。在过去十年中,他们的贸易加权汇率一直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下降,尽管他们的贸易量一直在大量增加。浮动汇率可能会导致汇率的过度波动,并对其经济成分多样化造成伤害(因其他一些经济成份竞争力不强而导致其货币升值),但相对灵活利率政策会促进全球贸易的均衡。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石油输出国应该改变其以往的货币汇率思路,将石油定价政策与更多国家的货币汇率联系起来。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不但能在其上升(下降)的过程中,调节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而且也会平衡其石油收入和商品贸易进口之间的矛盾。但汇率并非万能钥匙。一份2009年的IMF工作报告总结道,汇率升值并不能对石油输出国的贸易平衡产生想象中那么大的影响。作者估计,要减少GDP2.5%的盈余,大概要将汇率升值100%,一方面是因为重新估值对基于美元定价的石油收益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进口的日用品制造商都来自小国家,调整余地不大。一个巨大的利率升值将导致部分国家大量的外国资产净值在本地币值下贬值。

  降低石油输出国的经常账户盈余的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是公共开支和特别投资,因为它们海量进口商品。不断增长的公共开支开始也能够帮助这些经济体从单纯的石油国进入多样化的商业经济。支持他们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更多的私营公司,为年轻的、持续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石油输出国)政府需要在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与海湾国家政府现金及其充裕的情况不同,一些石油输出国,比如俄罗斯和尼日利亚,正在筹备一个相对公正均衡的财政计划。虽然,自2005年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经增加了相当于其GDP7%-8%的公共开支,但这三个国家今年仍希望将平均预算增加到超过15%——这个数字为“有些奢侈”的公共开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