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经常项目顺差收窄趋势渐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9 06:23 来源: 经济日报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然而,翻阅近年来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最常被关注的就是“双顺差”的字眼。

  尽管在一段时期之内,我国经常项目持续出现大额顺差,但当前这一趋势已经明显改善。可以说,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外经济政策调整已经显现成效的同时,这也显示了人民币汇率已经处于合理均衡水平,币值不再被低估。

  经常项目为何持续出现顺差

  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国际市场融资来弥补国内短缺的商品进口需要,国际收支会因此表现为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而我国受到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以及国际分工地位等因素影响,自1993年以来,经常项目一直保持盈余。

  “双顺差”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常态,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组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经常项目,其余两项还包括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

  2005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开始出现大额顺差,此前是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且规模及占GDP的比重均不大。2008年后,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规模和其占GDP的比重开始逐年下降,如今已经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不难看出,经常项目顺差可谓占去了国际收支双顺差中的“大头”。

  从2001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经常项目顺差逐年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到,货物贸易是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的逆差趋势则比较明显。

  从产生顺差的商品结构上来看,不均衡是其主要特点。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来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品服装和部分高科技产品,而农产品和化工产品则表现为逆差。

  从国别结构来看,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来源地是欧盟、美国,而韩国及东盟等地是逆差的主要输入地。

  造成我国经常项目持续呈现顺差的原因首先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其次,在降低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下,我国大部分企业加快出口、放慢进口以规避贸易风险。此外,我国历来储蓄率比较高,国内消费不足造成的需求缺口被迅速增长的国外市场需求所消化,形成外需驱动型的经济发展特点,从而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增幅不断上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常项目持续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也使我国彻底结束了外汇短缺的历史,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信誉的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贸易顺差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贸易纠纷和摩擦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据WTO统计,随着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我国是连续10多年被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尽管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后,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加,但面对国际收支顺差尤其是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形势,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市场预期始终存在。

  因此,如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经常项目顺差收窄,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长期以来,我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因此,专家建议引导贸易顺差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性、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积极拓展新兴市场作为出口国。还应当优化进出口外贸商品结构,放缓或者减少资源型、高耗能、高污染商品的出口,积极进口国外成本优势产品和高新技术设备。同时还应当逐步放松资本账户外汇管制,鼓励对外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曾提出,应当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以消除巨额贸易顺差产生的中长期影响。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严格控制技术档次低,土地资源占用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也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国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对话和贸易磋商,有效应对贸易摩擦,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经常项目GDP占比渐趋合理

  通常,经常项目与GDP之比是衡量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7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已将我国今年的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预测值下调至2.3%,而去年4月和9月,IMF对这一数据的预测分别处于6.3%和5.6%的高位。

  “市场规律会证明人民币汇率是否失衡,如果失衡,相信市场也有纠正的力量。”5月3日,在中美经济对话吹风会上,谈及“欲罢还休”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回应说。

  当天,人民币汇率问题再度被美国财长盖特纳提及,他认为人民币升值将“有助强化中国的改革目标”。

  周小川说,在2005年汇改以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巨大,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给出了类似信号。但汇改以后,通过中国旨在追求“更平衡增长”的各项努力,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已由此前较高水平降至去年2.8%的GDP占比。

  官方数据显示,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累计升值幅度已超30%。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依照所谓“宏观均衡法”测算,IMF等国际机构相信,人民币汇率处于均衡水平的标志为——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达到其中期稳定水平,即GDP占比的2.5%到4%之间。

  外汇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247亿美元,同比下降14%,经常项目顺差与当季GDP之比为1.4%,较上年全年下降1.4%。可见,经常项目顺差继续大幅收窄。

  国际上通常将经常项目与GDP之比控制在4%以内视为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分析人士预测,今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还将继续下降,这表明,我国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不再被低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明显下降既与欧美债务危机、外需不振的国际因素有关,也与出口成本上升、经济结构调整、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国内因素有关。

  “随着GDP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不断改变,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收窄、与GDP之比下降是正常的,对经济不会有大的影响。相反,面临的国际压力会变小。”赵锡军说。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张跃文也表示,汇率应该充分反映一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情况,中国提倡实行有管理、接近市场化的汇率浮动机制。“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趋于稳定,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贸易顺差与GDP之比持续缩小,均说明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处于国内外都可接受的合理水平。”他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我国消费需求趋于稳定,投资需求不太旺盛,出口依赖尚存,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还很繁重、复杂。因此,伴随着人民币“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管部门应当多渠道扩大对外投资,在为个人和企业购汇提供便利的同时,进一步为企业提供外汇融资便利,以及增加更多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壮大企业“走出去”的实力。随着人民币跨境业务的迅速拓展,还可以考虑加快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人民币结算的步伐,进一步缩小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规模。

  从整个国际收支的情况来看,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适应世界市场变化而导致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我国还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国际竞争力,进而长期、有效地改善国际收支结构状况。

  多措并举——

  企业经常项下用汇更便利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外向型企业已经感受到当前外汇业务的办理手续和流程越来越便利,企业跨境资金的运作效率在提高,“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

  据外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切实满足企业经常项下的用汇需求,从2007年开始,外汇局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管理,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此举无疑帮助企业加强了资金管理。

  此外,从2010年10月1日起,外汇局在北京、广东等四个省(市)试行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从2011年1月1日起,该政策推广至全国。当前,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履行一定手续以后,可以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将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用于支付进口款项或者部分服务贸易支出。

  在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方面,外汇局先后简化了进口付汇单证审核的程序,取消了出口收汇核销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手续。改革后,合规守法经营的企业进出口收付汇无需再办理联网核查和逐笔核销手续,凭商业单证即可在银行直接办理,企业、银行经营成本大幅降低。

  近年来,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在放宽管理、简化手续、促进便利的同时,外汇局也加强了监管与检测,强化了统计预警分析,通过加强非现场监管与检测,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打击投机活动和洗钱等犯罪行为,保证了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