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拉美经济 寻求转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9 06:23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日前发布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1~2012)》。报告归纳了拉美各国长期滞留在中等收入阶段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可能影响今年拉美经济增速的主要因素。拉美经济从迅速发展到徘徊不前的成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版为此专门组织这期文章,以飨读者。

  “中等收入陷阱”困扰拉美经济

  作为发展中世界最早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地区,拉美地区有关国家在经历20世纪30至40年代开始的快速工业化之后,在60至70年代相继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在此之后,该地区有关国家逐渐出现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发展长期低水平徘徊,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对外依存度上升等问题,迟迟未能跨越到发达国家行列。自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之后,拉美国家这一发展困境被视作“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有的学者甚至将“拉美陷阱”视作“中等收入陷阱”代名词。至少有三大因素促使了这种说法的产生。

  首先,拉丁美洲是世界上最早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地区。据社科院拉美所发布的报告显示,早在1962年阿根廷人均GDP达到1145美元,明显高于西班牙519美元、日本634美元和意大利990美元,率先在拉美和第三世界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整个拉美地区于1974年进入“中等收入水平”阶段,但这些国家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增长难以提升,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1980-2008年,拉美经济增长年均2.8%,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0.2%,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制造业占GDP份额从1980年的27%降到2009年的17.9%,远低于亚太国家的31.4%。

  其次,拉美是“中等收入国家”最密集的地区。按照世界银行2010年的最新标准,拉美33个国家中,人均GDP在996美元及以下的低收入经济体,仅有海地1国;人均GDP在996美元到3946美元之间的下中等收入经济体有9国;人均GDP在3946美元到12195美元上中等收入经济体有18国;人均GDP在12195美元以上的高收入经济体有5国。拉美几乎所有国家都集中于人均GDP996美元到12195美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其三,拉美是迄今为止滞留“中等收入陷阱”最长时间的地区。拉美地区平均滞留“陷阱”时间长达38年之久,其中巴西37年,墨西哥38年,哥伦比亚33年,尤其阿根廷时间最长,长达50年。短期来看,大多数拉美国家似乎仍难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跨越。

  成因:社会分配不公

  发展方式滞后

  拉美国家为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

  首先,源自于“收入分配不公”的历史痼疾。早在殖民时期,该地区就基本形成10%的最富有者占据全国90%的财富,而90%的人口只占有不到10%的社会财富的传统收入分配格局。尽管19世纪初拉美国家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地产制,拉美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政治生活仍然控制在少数家族和利益集团手中。据世界银行统计,本世纪初,拉美贫困人口总数一度达到2.27亿,占拉美国家总人口的44%,其中赤贫人口达一亿之多;同时,占拉美人口10%的富人获得全部国民收入的48%,而占人口10%的穷人只获得1.6%的国民收入。当今世界最大富翁墨西哥的卡洛斯·斯林姆·埃卢财富高达740亿美元,可谓“富可敌国”,而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则集中在墨西哥城和圣保罗城周围。目前拉美国家基尼系数平均为0.522,明显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的地区之一。长期的收入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出现代际传承,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受阻,社会结构呈现“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固化趋势,社会矛盾不断累积并加剧,社会冲突日益增加,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进而还影响经济持续增长。

  其次,与发展战略未能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有关。拉美地区国家在过去由于未能及时调整长期奉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随后又未能正确处置新自由主义,导致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脱节,最终引发经济增长起伏不定、停滞不前。20世纪40年代起,拉美国家在拉美经委会提出的“拉美发展主义”指导下,普遍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主要国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重工业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但这种以“举债”为动力、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很快走到尽头,当80年代初国内市场渐倾饱和、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变得困难时,拉美国家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制造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为摆脱债务危机以及由之引发的经济危机,90年代初拉美国家纷纷转而采取主张贸易自由化、金融开放化、国企私有化、经济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改变了拉美“闭门造车”的发展状态,但过度的开放与自由导致拉美国家在资本、技术与市场上进一步对外依赖,外汇储备减少,通货膨胀上升,失业率增加,90年代初拉美经济再度衰退。

  其三,与拉美国家“重增长、轻发展”的具体实践有关。20世纪30年代,拉美国家为应对世界性大危机、大萧条,纷纷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力争扭转经济颓势;60至70年代军人政府普遍采取“高举债、高投入、高增长”的“三高”政策,试图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80至90年代拉美国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振兴和加速经济增长,结果长期忽略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尤其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投入有限,造成拉美“有增长、无发展”的窘境。

  曙光:增长方式转型

  逐步迈出“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铁定的经济规律,既不意味着必然发生,也不意味着永远发生。如日本、韩国就很快跨越这一阶段。同时,从发展视角看,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意味着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及跨越“陷阱”打下了更好的基础。最新数据显示,拉美国家经过数十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尤其近10年来政局基本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初步展露出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

  从国别来看,智利与乌拉圭成为拉美冲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领头雁”。2011年,智利和乌拉圭的人均GDP已突破1.2万美元,成为南美大陆第一批迈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此前,2010年1月11日,智利已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接纳,成为该组织第31个成员国,也是继墨西哥之后第二个加入该组织的拉美国家。若加上加勒比5个小国,拉美已有7国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占拉美国家数的近五分之一。

  从地区来看,拉美大多数国家已是“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处于集体迈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前夕。拉美18个上中等收入国家,构成拉美地区实现“历史性突围”的主力军;7个下中等收入经济体,构成实现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后备军。这25国占世界中等收入经济体的27.0%,其中18个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占世界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39.6%,因此,拉美国家不仅在世界经济版图中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还是最有潜力冲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地区。

  长远看,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回稳,拉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成功转型,拉美实现集体性跨越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近年来,拉美国家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立足地区一体化,着力拓展全球尤其亚太市场,实现2003年至2010年年均5.3%的较快经济增长,成为继亚洲之后第二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2010年拉美GDP增至5.18万亿美元,人均GDP达到8515美元。正如美洲开发银行行长路易斯·阿尔贝托·莫雷诺所言,拉美国家“尽管仍存在不公平现象,但快速的经济增长、稳健的财政管理、定期选举和健康的公民社会已成为该地区的主流”,并认为拉美正在进入“拉美的十年”。IMF预测,继智利和乌拉圭之后,巴西可能于2013年、墨西哥和巴拿马可能于2016年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海地作为最后一个“低收入”国家,将于2013年正式进入“下中等收入”行列。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