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险7日谈:人保整体上市案浮现 平安处理员工持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9 09:3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本周热点事件之: 人保集团年内A+H股整体上市计划浮出水面

  中国经济网财编点评:人保集团整体上市又传已有新举动,邀请投行参与竞投新股包销的工作本周启动,据称目标是想力争今年内完成A+H股整体上市。根据该方案,人保集团有望通过发行A股和H股总计筹资40亿-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3亿元至380亿元),此单有望成为今年亚洲规模最大的IPO交易。业内分析,人保集团整体上市为的是缓解已经面临的较大融资压力,不过,在当前行情低迷的时刻,会给A股市场带来承压。不过也必须承认,人保的上市将为我国金融控股集团整体上市提供宝贵经验。

  据报道,人保集团人保集团已选定 H 股上市安排行为中金、瑞信及汇丰,集资不超过50亿美元。有消息人士指出,母公司人保集团A+H整体上市后,已在港股上市近9年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财险H股)或将除牌。

  人保集团前身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集团整体上市计划实际已谋划三年之久。2008年3月,中国人保整体改制工作全面启动。2009年集团改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时获准择机在两地上市。按照改制、挂牌、引资、上市的套路。同年10月19日,整体转制为股份公司并挂牌。继2011年6月中旬,人保集团引入社保基金100亿元入股,解决改制后人保集团只有财政部一家股东的上市障碍后,今年5月又成功将华闻系股权“清理掉”,至此上市之路几乎水到渠成。

  但有分析认为,事实上,截至2011年年底,人保集团三家核心子公司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的偿付能力为1 8 4%、1 3 2%和107.15%.除了人保财险偿付能力较好外,另外两家子公司接近偿付能力150%的监管线。人保集团的融资压力相当大。有保险业分析师表示,由于A股市况不好,人保融资计划可能会有缩水,但即使募资金额减半,依然会给A股造成极较大的承压。

  但就金融改革大局而言,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金融航母均提出了整体上市目标,但从股改进程、上市准备来看,人保集团已经走在了前面。人保集团现拥有十余家专业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财险、人身险、资产管理、保险经纪、信托、基金等多个领域。市场人士指出,如果人保集团成功实现上市,将开创我国金融控股集团整体上市的新模式,也将为中国人寿、中国再保险等保险集团下一步的整体改制上市提供借鉴。【详细】

  本周热点事件之:保监会整治销售误导重拳不断 明确禁止9类销售误导行为

  中国经济网财编点评:“最不保险的事情就是买了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业成见颇深。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去年上任时就曾指出,保险业声誉不佳、形象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认同”,一是消费者不认同,二是从业人员不认同,三是社会不认同。甚至有人戏言,保险业有两个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保险行业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忽悠的能力。果不其然,在整治寿险的销售误导问题上,中国保监会今年重拳出击接连不断。

  本周三,保监会起草发布了《人身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规定,保险销售人员销售保险产品时,应当向客户明示其身份,并明确告知其销售的是保险产品。当面销售保险产品时,应当出示能够证明其具有销售资质的证件或证书;通过电话销售保险产品时,应当将工号、所属保险公司或代理机构名称告知客户。保险公司及其保险销售人员应当提示投保人完整、准确填写投保单、阅读及知晓保险条款内容,并签名及抄写风险提示语。保险销售人员不得代替投保人、被保险人在投保单上签名以及抄写风险提示语。

  保险销售误导究其根本原因,是保险公司轻产品,轻服务,只重营销造成的。以“保费”来论英雄,纵然会导致盲目推销保险产品,从而导致在销售方面对消费者误导倾向严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保险公司应该转变之前“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真正来精耕细作。保险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警惕意识,自我保护,多掌握一些保险知识以及维权知识,拒绝只会忽悠的保险公司。所以,肃清保险行业痼疾非一日可达,也非保监会一方的努力“使劲”可以解决。【详细】

   本周热点事件之:平安打包处理300亿市值员工持股 巨额减持压力有望化解

  中国经济网财编点评:中国平安员工股减持问题的解决近乎圆满。四家机构出面受让平安员工股且价格没有折让,一方面表明中国平安股票的投资价值及盈利前景被看好,另一方面,被视为打压公司股价的一大风险因素的员工股减持问题妥善解决,似乎是皆大欢喜。笔者发现,原来中国的公司以前也有这样的激励计划,虽然其中有持股权益之争的波折,但其员工持股的理念却有可取之处。反观如今,现在上市公司已难有如平安当初那样了。

  5月14日晚间,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中国平安工会、平安信托工会和平安证券工会,以及中国平安副总经理王利平减持了三大员工持股平台公司的股份,受让方为四家战略投资者。初步测算,员工股此次减持将套现167.43亿元,1.9万员工人均可得约88万元;若剩余员工持股全部处理完毕,1.9万员工人均可得将增至157万元。对于当年以每股1块多买入中国平安股份的持股员工而言,纸上财富最终变为现实,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亦随之涌现,中国平安上市之后的造富神话再添一笔。

  中国平安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经济特区推行员工持股的试点单位,通过实施相关计划,共有1.9万名员工参与了员工持股。平安员工通过工会投资于新豪时等三家公司,间接持有中国平安股票。2007年中国平安A股上市,上述员工投资集合承诺了三年的锁定期。2010年,锁定期结束可以全流通。2010年3月员工股解禁后,为了维护市场稳定和持有人权益,新豪时、景傲实业、江南实业当时承诺将在未来5年内以在二级市场公开出售和大宗交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减持,每年减持的股份将分别不超过各自持股总量的30%。

  据平安内部人士透露,当年平安员工股计划惠及面很广泛,基本上所有员工和绩优业务员有意者均可购买,而不象通常的股权激励计划,仅限于高管层面。目前该计划共有约1.9万名员工参与,都是当年看好公司发展的员工,最长持有者持有时间已经长达近20年。这些人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平安,为平安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的财富应该说是这些人应得的回报。【详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