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自贸区三足鼎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00:16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全球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金砖自贸区”潜力值得挖掘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自由贸易被认为是一个原则:不歧视国内和国外商品。”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走出经济危机必须埋葬贸易保护主义,而国际贸易的又一次革命则是如日本、中国这样的亚洲国家的崛起。
5月13日,在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三方签署了投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及大韩民国政府关于促进、便利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商定于今年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从2001年最早提出构想,到2012年签订投资协定,12年,三国之间的谈判屡经波折,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如今离修成正果只差最后一步,也充分显示出国与国之间对开展自由贸易区的谨慎与期待。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的多边体制,比如WTO(世界贸易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和影响力持续下降,各国转向了自贸区的突破,但是从全球的发展前景来看,未来还是应重新回到多边体制的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大大小小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可谓遍地开花。如此众多的自贸区,不乏影响力超强的庞然大物。
中日韩自贸区:
政治困难与中国隐忧
据统计,2010年中日韩三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3%,GDP占全世界的19.6%,出口占18.5%,进口占全世界的16.3%,外汇储备占47.5%,成为巨大的经济体。但是三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仅占对外投资总量的6%,三国之间的贸易量只占到三国贸易总量的不足20%。2009年,三国内部贸易额占地区贸易总额仅为22.3%,比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的39.4%以及欧盟的69.5%,明显处于低位。三国加强经济合作的迫切性日益显现。
新华社在一篇评论中称,若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将使中国GDP提高2.9%,日本提高0.5%,韩国提高3.1%。但霍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日韩之间的矛盾很深,谈判也经历了数次波折,如果最终不能达成三方的一致意见,中日或者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率先启动也是一种选择。
自贸区未来建立后,从中国的角度考虑,化工、汽车、机械等制造业部门将是受影响较大的薄弱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日韩自贸区影响研究”课题组曾发表论文指出:
中日韩三国化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强,但是三国之间相比较,中国要明显弱于日本和韩国。在与日韩制造业的竞争力对比中,中国的汽车行业可能是差距最大的一个部门,将受到最大冲击。在汽车产品的双边贸易中,中国对日本和韩国都是大量逆差,而且逆差额不断扩大。据WTO统计,2003—2006年,中国汽车对日本的逆差从39亿美元增长到45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从11亿美元增长到19亿美元。本土汽车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由于产品相似度更强,韩国汽车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威胁可能更大。
另外,中国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与韩国相当,但明显弱于日本。中国正在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自贸区建成后,国内企业,特别是正在向高端产品升级的企业,很可能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比较而言,日本由于技术优势更明显,对国内企业的威胁更大。
中国—东盟自贸区:
2020年超越欧盟?
除了中日韩自贸区,早在2010年1月1日正式建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便已经打算和北美自贸区、欧盟叫板了。中国13亿人口与东盟地区的6亿人口被联系在同一个市场中。
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我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2亿美元,年均增长24.2%。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双方约有7000种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也就是说,双方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覆盖人口面积最多的地区。
2008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仍然同比增长13.9%,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
已有研究显示,如果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最终达成,将覆盖15亿人口,那么包括中日韩的 “10(东盟)+3”的经济规模将在2014年超过美国,2020年超越欧盟。一旦实现,覆盖东亚、东南亚的自贸区就将与北美、欧盟自贸区并驾齐驱,成为全球三大贸易支柱之一。
北美自贸区:被赶超的“老大”
覆盖人口达到4.21亿、几年前还是世界上贸易额最大的北美自贸区酝酿于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曾在竞选纲领中就提出过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张,但遭到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强烈反对。在随后长达10年的谈判中,美国各个击破,先后与加拿大、墨西哥达成协定,于1994年1月1日,正式成立北美自贸区。
2004年,北美自贸区10周年的时候,3个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翻了一倍以上,从1993年的3060 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210亿美元。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10年,北美自贸区之间的贸易额达到9180亿美元。
总部在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肖特说:“没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3个国家都不会像今天这么富裕,贸易关系也不会这么顺畅。”
不过批评人士认为,美国制造业因此失去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很多公司把工厂迁到了人力资本相对便宜的墨西哥。世界银行负责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事务的副行长费拉蒂曾指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墨西哥的北部地区来说是个福音,这个地区的制造业也因此蓬勃发展,然而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的其他地区几乎没什么影响,墨西哥很大一部分地区并没有因此摆脱贫困。
而如今,强大的北美自贸区面临其他正崛起的巨头的挑战。
欧盟:超越自贸区的世界第一
霍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欧盟要大于自由贸易区的概念,其实已经“超越”了自贸区的含义,走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如统一货币。
中国驻欧盟使团经济商务参赞处的信息显示:欧盟的经贸双边关系有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联系国协定、合作协定伙伴等形式。欧盟几乎与其所有邻国签有双边互惠贸易协定。如果将其视为一体,至少有欧洲、中东和北非35个国家可以组成一个泛欧—地中海自由贸易区。
成立于1960年的欧盟在2010年的时候举行了50周年的庆祝活动,宣布欧盟的覆盖人口已经超过5亿人,赶超北美自贸区。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8年,欧洲自贸区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9550亿美元,超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2010年的贸易额。
非洲大自贸区:非洲大陆走向整体
对于建立自贸区,非洲各国也跃跃欲试。
去年6月,聚集在南非的非洲各国贸易官员们就曾宣布,他们已经正式开始就组建非洲自由贸易区计划进行谈判。这个贸易区将覆盖非洲26个国家的5亿人口。这一计划名为“非洲大自由贸易区”,它将消除成员国间的诸多贸易壁垒,将现存的东非、中非以及南非三大贸易集团合并归一,其中包括非洲两个最大经济体南非和埃及,以及发展速度最快的刚果、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
南非工贸部长罗布·戴维斯曾表示,非洲大自贸区还处在谈判的第一阶段,集中于根除影响货物流通的贸易壁垒和其他传统阻碍,第二轮谈判则要解决一些更细微问题,比如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等。整个过程可能需要3年时间,一旦谈判完成,非洲大自贸区将向非洲大陆所有地区开放。
大洋洲:面向中国的两张脸
2008年4月7日,我国与新西兰签署了“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展开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发达国家,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
与之相比,还在进行之中的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谈判就显得困难重重。铁矿石是澳大利亚出口换汇的重点。澳大利亚是中国主要原料供应国之一,这两年来,两国因为铁矿石谈判而贸易摩擦不断,受其影响,两国之间早已提上日程的自由贸易谈判便断断续续,时紧时松,难有真正进展。
更为严峻的是,澳大利亚政府以中国—新西兰自贸区作为依据与蓝本,在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中提出其贸易待遇不能差于新西兰。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情况不能相提并论,中国也不可能答应它这个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预见全球各种类型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还将不断增长。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的建立已经成为各国经贸发展的趋势,如何抓住和把握机遇成为各国政府间谈判磋商的前提。
霍建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金砖国家的发展潜力上看,在贸易上的合作空间非常大,未来把金砖国家引向自由贸易区的方向,也是可以探讨的。
从含义上来说,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主管的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中查询到的信息显示,目前,中国正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其中,已经签署了10个自贸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