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安永报告称超4成中国受访企业愿参与欧洲并购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2 00:15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企业的欧债机遇

  安永披露中国企业面临十大风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北京报道

  近来,欧债危机的影响似乎被欧洲各国的大选和政客的表演压过了风头,但这并不能表明危机已过。事实上,这些领导人在竞选之余除去要努力遏制欧元大幅贬值、承诺紧缩的财政政策之外,他们还需要告诉外界:“我这里不像你们想的那么糟糕,来投资吧。”

  现实是残酷的,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并不认为欧元区的投资环境还值得信赖。

  超4成中国受访企业愿参与

  欧洲并购

  但总有例外,据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事务所(下称“安永”)发布的《全球资本信心晴雨表》显示,42%的中国受访企业希望抓住欧债危机带来的机遇,考虑参与并购。

  安永的数据显示,相比国际同行,中国企业拥有更多的现金和更为健康的资产负债率。

  近七成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全球经济正在改善。相比欧元区的债务问题,中国企业高管更加关注危机所带来的机遇。一切有利于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并购成为关注焦点,如金融、矿产等行业。中国企业尤其对英、德两国的风力发电以及其他环保行业最感兴趣,其次为德国的重工业以及汽车制造业。

  问题来了,为何中国的受访企业家会如此乐观,他们乐观的底气是什么。要知道,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甚至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是交了昂贵的学费的。如今,面对欧债“机遇”,中国的企业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心态?

  “欧债危机发生后,很多中国企业虽然都感觉到了风险的存在,但仍然能够选择机会‘走出去’,这本身就说明了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在不断进步,而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安永中国主席兼大中华区首席合伙人吴港平坦言,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之后,安永服务的对象基本上都是外资企业,但现在,安永所服务的中国企业已经超过了外资。其中,民营企业又超过了国有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参与海外并购不论地域,参与项目大多和资源有关。随着中国在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相信企业会进入包括服务业、通讯等不同行业进行投资。

  技术革新是中国企业的头号风险

  2011年,全球受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放缓影响,全球IPO市场有所下滑。但是中国企业上市仍旧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在全球IPO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安永调研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2年一季度,中国企业融资额达780亿美元,约占全球IPO融资总额的42%。

  “充足的资金供应为新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新兴企业的发展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生力军。”吴港平认为。

  “目前,一切有利于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并购都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焦点,例如金融、矿产等行业。”吴港平认为,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家“有本钱,有愿望”投资欧洲;同时,企业高管仍然在等待欧元区企业估值的进一步下跌,一旦双方估值差距缩小,将看到更多的中国公司前往欧洲用现金购买资产,大部分企业无需为此融资或举债。

  此前,根据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的最新研究预测,未来两到三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吴港平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长期处在一个“引进”的角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需要而且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任何机遇都可以予以支持的,需要注意的只是方式和方法。

  “总有人问我,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什么捷径?我回答,没有捷径,都要花心思。因为任何一家企业在全球经济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存在风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熟悉后解决掉这些隐患。”吴港平表示。

  在吴港平眼中,中国企业要走出去,首先应该解决十大风险,它们依次是:新技术、人才管理、政府职能加强、成本削减、价格压力、社会认同及企业社会责任、监管与合规、市场风险、经济复苏放缓或二次探底衰退、获取信贷。

  对话

  安永中国主席兼大中华区首席合伙人吴港平:

  中国投资环境越来越公平

  《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有一种说法称,中国现在的投资环境正在恶化。

  吴港平: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主要靠出口和外商来带动。但今天不同,中国国内的投资正日趋繁荣,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更为平衡,投资环境也在不断改善。虽然目前按照国家规定,某一些行业对外资还有一定的限制,但这并不能代表中国政府对外商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相信,中国的投资环境将越来越公平,这也是我们希望的。

  《中国经济周刊》:A股市场中,新股频频破发,大型IPO却又频繁登场,这种被股民们称之为“抽水机”的现象是否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吴港平: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抽水机”,包括股市在内的任何投资工具,都是有风险的。很多时候,人们都以为买股票或公司发行新股,股价一定会升,以搏一把的心态去投资,而不是在投资时认真地去研究这个公司的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现在整个国际金融大环境就是如此低迷,中国股市也难以独善其身。我们不能埋怨企业在这时去发行新股,这时IPO对他们来说也没好处,股价卖不高、筹资额减少,他们也不希望这样,但企业要发展,有些企业上市不单是为筹钱,还有的是为了成为一个在管理、经营方面更加负责任的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在资本市场上,很多企业主都抱有“上市之后圈一笔钱”的心态,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吴港平:很多企业可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IPO就是整个项目的结束。而我觉得IPO只是开始。IPO的过程是把拟上市企业更加规范化,包括公司结构治理。公司的管理层应该认识到,IPO之后就从一家私人公司变为一家公众公司,管理还是经营都面临新的压力。成为公众公司后,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继续发展和融资,如果企业只是以“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来发展,必然会引起投资者和监管者的注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