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之父”王连洲:新基金法改革力度不小_tech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4 08:3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和“公募一哥”王亚伟辞职,是5月份基金行业的大事之一。虽然事件已然过去,但对基金行业的影响却仍在延续。近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华夏基金11年的独立董事、原《基金法》起草工作组组长、“基金业之父”王连洲先生。在谈及基金业现有的体制机制问题之外,王连洲还表示在加大保护投资者力度等方面新基金法改革力度不小。
股权导致华夏“宏伟”辞职
从2001年开始,王连洲就被华夏基金聘为第一批独立董事,一晃就是11年,可以说见证了华夏基金由小到大、披荆斩棘而又“星光闪烁”的发展历程。
“尽管由于基金公司的股权问题令经营团队无奈、毫无话语权,导致了经营团队核心人员离职,同时造成在较长时间内因存在股权瑕疵而不能发行任何新基金产品,但公司治理基础比较坚实,华夏基金的行业领头地位还是较长期得以维持。”王连洲认为,华夏基金重视人才培养和风险管理,虽然近些年来基金行业内出现了各种负面,但华夏基金没有出现过大的风险事件包括老鼠仓,这与其严格管理分不开,值得其他基金公司学习。
谈到范勇宏、王亚伟的离职,王连洲认为,这必然会对华夏基金公司产生负面影响,是可以想见的。华夏基金能否继续保住行业龙头美名,要看未来的发展实践。
掌门人话语权得不到保障
基金行业从无到有,到如今管理着2.3万亿资产,“老十家”的掌门人功不可没。从熊双文到范勇宏,13年时间,十位掌门人尽数离开。范勇宏是坚持到最后辞职的基金“老十家”的首任掌门人,也是对基金行业影响最大的总经理之一。
“基金公司十余年首任掌门人全部离职,应该说是值得业界深思的不该发生的现象,但在我国基金业现有的体制机制下,又是个行业无法回避的现实情况。” 王连洲说,之所以说不正常或者不该发生,是因为术业有专攻,维护基金公司的品牌、做基金理财的“百年老店”需要资深、富有经验且有威信的掌门人稳定经营团队。基金公司是以人力、智力资本为核心构架起来的受托理财机构,投资者追慕的是基金公司掌门人和基金经理是谁,而不是公司背后的股东是谁。现在十大基金公司的首任掌门人一个个离去,是基金业现有体制和机制存在瑕疵的必然结果。
王老感叹表示,他熟悉十大基金公司首任老总,这些掌门人的离开虽然各有各的具体原因和故事,但权利与责任、风险与利益不平衡,应有的话语权得不到保证,无法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诉求,则几乎是共同的。“老十家”基金公司首任掌门人相继离开,更有助于将基金业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尽快地提上有关方面的议事日程。
行业发展慢一点 宁缺毋滥
根据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目前“70后”基金经理是行业的中坚,“80后”基金经理逐步被推上了战场。目前在职的727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累积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仅为2.74年,约四分之一从业年限不满一年。基金经理任职年限(管理当前基金的时间)平均约为1.63年,美国同行的任职年限约为5年。具体来看,管理当前基金的时间不足1年的基金经理人数为315人,占比高达43%;管理当前基金在3年以上的人数为112人,占比仅为16%。
基金经理的平均从业经历时间越来越短,而新基金却越发越多,一线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培养跟不上基金行业的发展,缺口越来越大。王连洲表示,这的确是个矛盾,也是基金快速发展的结果。“出于维护基民利益的考虑,市场实在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校门没几年、缺少实战经验的新手,动辄掌握公众投资者几亿、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数百亿的资金,进行与个人利益并无直接关联的投资行为出现。”
王老建议,基金经理宁缺毋滥,宁可基金业发展的步子慢一些、缓一些,也要聘任富有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以维护基金财产的安全。新手基金经理可以先培训学习,待具备一定资质和经验后再上岗。王老提出,可以讨论的问题是,如果先发展 私募基金 而后发展公募基金,情况也许会好些。现在的情况是,基金经理新手在公募基金练兵几年后,转入私募基金为高净值群体理财,其对公众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公正性,值得检讨。
新基金法改革力度不小
4月份以来,证监会已经密集修改了部分《基金法》的配套实施细则的条款,比如允许基金从业人员购买封闭式基金、放松对基金产品申报数量的限制、加快推出种子基金细则等等,市场关注已久的《基金法》的修改已经看见曙光。王老透露,新基金法在基金的参与主体和组织形式、私募基金纳入法律规范、减少投资限制、扩大基金投资范围、改善监管制度、加大保护投资者力度等方面,改革力度都不小。对于现在基金行业面临的困局,应该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新的基金法草案,有可能在最近召开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审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