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稳增长是场持久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8:11 来源: 华夏时报程凯
做新闻的都喜欢新鲜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也是财经记者们最忙碌和最兴奋的时候。为什么?美国人都在说那是“百年一遇”的危机;而对于我们的家务事而言,当时也有兴奋点,兴奋就兴奋在“4万亿”上,大阵仗,没见过,新鲜刺激,别看现在抱怨多多,那个时候真心骂的人可没多少。
转眼4年过去了,什么新鲜的都不新鲜了。
美国人拯救了银行业,但是刺激不起来消费。欧洲人也拯救了银行业,但又发现掉进了债务里。中国碰到两件“要命”的事,第一,用过了“4万亿”这样的强心针后,兴奋劲一过发现身体虚了;第二,在叫嚷着经济转型一两年之后,发现要阻止经济下滑,能靠的还是“铁公基”。
所以,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启动一批重大项目、铁路等基础设施进度加快”后,市场和市场人士的反应是比较麻木的。这种麻木可以理解。
第一个原因是并无多少出人意料的地方。早在4月1日至3日温总理在广西、福建调研经济运行情况时,他就强调了宏观政策的预调微调当前的重点是要保证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明确了5000亿的铁路投资要到位,在建的铁路线路要开工;然后是5月16日温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财政补贴363亿元支持符合节能标准的家电、节能灯、汽车的消费。
因此现在的这个常务会议安排,更多的是各种安排的延续和落实细则的过程。比如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
第二个原因,除了政策是在延续、扩充和细化,更多人感到麻木的是不喜欢这种摆脱不了的政府主导搞基建的方式。一句话,就是大政府要不得、凯恩斯经济要不得。既然搞来搞去,政府一说稳增长还是搞基础建设这一套,又怎会提得起人的精神呢?
对于这种麻木,我想说的是,大政府有大政府的坏处,小政府也有小政府的问题,各有利弊,其实真命题不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而是政府多大多小才合适,或者是在政府现在就这么大的情况下,你要拿什么来稳增长?言必称制度问题,我看才是回避真问题。
对于凯恩斯式刺激的麻木,也有值得一说的地方。反对凯恩斯的人一般都会举出一个搞笑的案例,说是凯恩斯说只要雇人挖个坑再填上就能稳增长了。但是,你仔细看看我们说的那些投入,铁路、环保、农村和西部基础建设、教育卫生、信息化,哪一个又真是挖坑填坑呢?
不是不知道铁路要建设,也天天叫着要环保,还为农村和西部的基础设施落后而奔走呼吁过,但一旦政府要上这样的项目,总有人不高兴,说这不是政府该管的事情?我就奇了怪了。
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要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多了去了。只追求新鲜概念,一味追求转型,也得先搞清楚,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大约只是韩国的17%,不足美国的8%,投资的空间有多大一算就出来。
我还得再提提林毅夫今年年初说过的一段话:中国还是中等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改善的空间很大,项目很多,投资能从长远上增加生产力,提高收入水平,而消费只能短期内有效。要实现产业升级,收入增长,更多的应该依靠投资。
搞经济、稳增长,靠的不是新鲜事物,而是耐心和坚持。有人抱怨说,中国经济沦落到只能靠“铁公基”来保增长是因为迟迟不愿迟迟不能转型。关于这个转型,这两天我还真是受到了点启发,启发我的是南方基金的投资总监邱国鹭。
邱国鹭在他的微博(http://weibo.com)里说:2010年转型速胜论占了上风,医药新兴被热捧,仿佛经济结构一夜间旧貌变新颜。今年初则是转型投降论占了上风,仿佛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山穷水尽。其实,转型是场持久战,一蹴而就做不到,山穷水尽也不至于;2008年底,都说美国人民借钱消费难以为继、中国政府借钱投资不可持续,仿佛再平衡已迫在眉睫。三年半过去了,拉动美国复苏的还是消费,兜底中国经济的还是投资。所谓的再平衡和经济转型都是持久战,会发生,但过程极其漫长。
这样的心态,才是好心态,建设性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的心态。阻止经济的大滑坡,一两场大战役就可以,但要让经济重新回到上升轨道,要稳增长,需要的是一场持久战。
没耐心,什么都搞不好。(作者为本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