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到底要月入多少才能买到幸福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19:34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很多人感叹“物价飞涨,工资不见涨”、“收入过万仍不够花”……到底要月入多少,我们才真正有“幸福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们的不安全感很大程度是由于对生存现状的担忧,最终导致生活满意度低下和主观幸福感的缺失。可金钱到底能不能买来幸福?

  收入多不代表幸福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领导的团队曾做过一个横跨40个国家的主观幸福感调查,考察了国民购买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说,国民购买力强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也高。然而收入和主观幸福感并不总是成正比。当收入到达一定水平,财富的增加就再也不能提高幸福感了。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健康与幸福中心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从2008年和2009年民调机构盖洛普所进行的幸福指数调查数据中得出结论,美国人的“幸福拐点”大概是年收入7.5万美元,这大概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跻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100位的富人,也不会比普通美国人幸福多少。

  然而,主观幸福感也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收入多寡的。我国近20年来经济持续发展,但荷兰伊拉斯谟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等国外机构对中国国民幸福感的调查数据却显示,我们的幸福感指数正在持续下降。塞利格曼也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小样本”,一些贫穷的人会拥有与他们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高水准幸福感。因此他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总结道:“你对金钱的看法实际上比金钱本身更影响你的幸福……在所有阶层中,越看重钱的人对他们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

  英国沃里克大学和卡迪夫大学的一组研究者在英国进行过一项近9万人的大调查,结果指出: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并不取决于他们挣钱的绝对值多少,而来自于和身边人相比,谁挣得更多。

  幸福感真能“买”回来

  赚多少钱不一定能由我们自己控制,但心理学家却发现,主观幸福感是有办法可以“赚”回来的。

  比如,花钱在别人身上能够提高花钱者的幸福感。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伊丽莎白·邓等人研究发现:更愿意花钱在别人身上的人,如喜欢买礼物给别人或有捐赠行为的人,会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喜欢把年终奖金花在别人身上的人,其快乐指数也比发年终奖金前提升得更多。

  心理学将花钱在别人身上的行为称为“亲社会花费”。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类似馈赠的助人行为能够使我们感到快乐,而且“亲社会花费”能够巩固我们的社会关系,某种程度上能加强我们的社会安全感。

  又如,花钱买体验更胜于花钱买物质。也许你会以为物质主义的人最容易满足,可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旧金山州立大学有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表明:非物质主义的人更倾向于花钱在体验性事物上,例如享受美食、听音乐会、旅游等,这种消费倾向能够增加他们心理需要的满足感,最终得到更强的主观幸福感。

  花钱过程远比结果更让人开心。实验说:快乐不在于你财富的多少,而在于你如何比较。与花钱买下的东西相比,花钱买东西的经历更让人快乐,因为经历是不可比较的。

  花钱的过程才是让人们开心的来源。但花钱不仅仅代表逛街。两位来自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很多实验来研究“怎样花钱才能让人更快乐”。他们发现:“比起物质上的拥有,追寻快乐的过程更能使人产生强烈、持久的愉悦感。”他们其中一项实验就是要求参与者回忆自己买过的东西,或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写下自己的情绪状态。结果表明,回忆以前买的东西时,人们总有点不太满意;而对于买东西的经历,人们的回忆就快乐得多。

  具体的东西会让我们感到开心,但这种感觉往往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想想买iphone3时的喜悦感,是否早就被新上市的iphone4S给粉碎了?经历则恰恰相反,它历久弥珍。就算是一些悲剧故事,也有自己的价值。体验型消费之所以能带来浓厚的幸福感,可能也在于,它能满足我们的“社会亲近”心理需求。 (婉君表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