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我为何敢说小微企业会因税而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9 03:55 来源: 中国企业报本报记者 王敏
专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天勇
“今年全国一大批小微企业有可能被税务部门整死。”5月19日,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天勇的一条微博(http://weibo.com)引发轩然大波。
“绝非危言耸听。减税、清费、发展社区小银行是关键步骤,这方面不动真格的,中小企业会越来越困难,会破产倒闭一大批。”5月25日,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周天勇这样回应。
“营改增”降低小微企业税负了吗?
《中国企业报》:你在微博上说,今年全国一大批小微企业有可能被税务部门整死,并举了南昌和湖南一些地区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极端的说法?
周天勇:伴随今年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各地土地财政比较紧张,一些建设项目因此受影响以后,税收也会受影响,经济方面出口也不断下滑。这些因素导致税收部门向小微企业普遍增加税费,甚至在全国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
《中国企业报》:那也应该在法定范围内征收吧?
周天勇:税费有其特殊性——在查账过程中,中小企业总会被发现各种各样应该缴税或者缴费的情况,比如说,有的本来应该摊进成本的,税务局说不行,不能摊成本,应该缴税;还有的是定税或者包税,如我在调研时就看到按照营业额的13%综合征税,税务局说多少就是多少,此外还要加上各种费。在地方上,有时并不按照税法征税,这样的摊派方式非常厉害。
《中国企业报》:上海市财税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上海启动“营改增”以来,与原营业税税制相比,一季度整体减轻税收负担超过20亿元。其中,8.8万户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实行了3%的增值税征收率,低于原先营业税5%的税率,税负降幅40%左右,成为本次“营改增”的最大受益者。你怎么看待这种结论?“营改增”会降低中小企业税负吗?
周天勇:“营改增”的设计初衷是好的,是为了降税的,但什么部门来执行是个关键问题。在财政税务部门的执行过程中,出现计算的时候从紧不从宽,能少减就少减这样的现象。我在调研中听企业反映,有65%的企业不但没有减少税收,反倒增加了税收。当然,这个数字有待考证。有的企业甚至说,还不如不改。
所以我个人认为,关键还在谁来计算上,这么算那么算,总是人去操作的,如果计算人的脑海里就是“多收税”的概念和思路,怎么减也是减不下来的。
税收设计应该体现“老虎监督狼”的原则
《中国企业报》:你也曾在微博上写道:再也不能一冷就扩大信贷,发债上项目,贷款到国企,引起新一轮的过热;一热就紧缩信贷,缩小投资,搞得小微企业和制造业活不下去。你认为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跳出“一控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周天勇:我认为,首先还是要确确实实减税。一定要从财政政策的减税出手,扩大投资、扩大生产、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真正扩大消费内需,用这样良性的办法来跳出中国宏观经济“一控就死,一放就乱和热”的恶性循环。
现在国务院把“结构性减税”放在首要位置,关键问题就是到地方上能不能落实。我个人判断,在地方财政普遍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结构性减税”很难落到实处。
现在有些中央和省部门的预算在国库里是巨额盈余,财政能不能把一些部门历年的节余收回,重新分配使用,解决县市财政紧张的问题?用收回的历年结余,进入特殊时期预算,加大对市县地方的转移支付,这样的话也可以减少各地方对小微企业“多去征税”的想法。
《中国企业报》:你在微博上多次对中国的高税负开炮,在你看来,中小微企业税负重的根源在哪里?
周天勇:就是设计上的重,我们现在的财税政策恨不得把企业“吃干榨净”。增值税17%,在发展中国家最高;社保费率占工资的将近40%—60%,美国都没这么高;营业税更厉害。很多企业逃税也是迫不得已。
所以说,不能让猫去设计不吃鱼的减税方案,应该是第三方,如国家发改委或者全国人大调研制定一个减税方案,财政和税务部门是执行机构,如果执行期间又多收了,是违法的,应当问责于财政和税收部门的负责人,甚至免职。这样动真格的,才有可能进行减税。
否则,减税,就是财政税收部门口头上的形象工程,永远也不可能在实际中实施。如果等到小微企业都倒光了,再来解决问题,恐怕就来不及了。
金改需要走出“旋转门”
《中国企业报》:有专家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发展资本市场非常重要,资本爱靓女,但丑女更需要融资。中国资本市场不但要“靓女先嫁”,还要“丑女无敌”,你如何评价这种说法?
周天勇:资本市场对小微企业来讲,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小微企业怎么利用资本市场?创业板一年上不了几个企业,数都可以数得过来。全国有几百万中小企业,有一两千万小微企业,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还是微乎其微。
《中国企业报》:类似于温州的金融改革对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有帮助吗?
周天勇:我觉得够戗。温州金改目前为止还是半拉子,遮遮掩掩、进进退退,没有想根本解决什么问题。银监会现在推出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弄的条件一大堆,门槛太高,到最后还是不改革,根本上还是不愿意放。
比如说必须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入股,最后村镇银行还是要沦落为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小贷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还得到大型银行那里去拆借,实际上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二级批发而已。
所以说,根本上还是要发展社区小银行,门槛降低,大小区别,分类分级监管。不想出事不想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最终让改革举步维艰。
放开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可以注册成立一两亿元规模的城乡社区小银行,严厉监管,比地下钱庄资金跑到国外,动辄10多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民间集资风险要小得多。
《中国企业报》:有专家说“中小企业应该是银行的香骨头”,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周天勇:这个说法理论上没问题,问题是在实践中,大银行不愿意给中小微企业贷款,一是中小微企业没有抵押的东西,二是贷款成本比较高,实现不了其“规模经济”的初衷。越大的银行办越小的业务,成本上越是不合算,让“大象打蚊子”在经济学上起码是不合规律的。
所以,还得是社区小银行、典当行起作用,只有让银行像米铺一样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才有盼头。像上世纪,国有粮店垄断市场,什么都得凭票,时不时要吃陈旧粮,有时甚至没有吃的,国有粮店还亏损,后来放开了,也没发生什么事啊,粮食市场也没乱到什么地步,甚至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