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新生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9 04:39 来源: 经济日报中共吉安市委书记 王 萍
吉安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现辖10县、1市、2区。13个县(市、区)都属革命老区,老区县占江西省的三分之一。如何改变革命老区贫困落后的状况?吉安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近来,笔者深入这些贫困地区,就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调研,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与农民朋友共商脱贫致富之策,为做好新一轮扶贫攻坚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
十年扶贫
老区巨变的背后
吉安经济基础一直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还有不少群众生活仍然困难,老百姓改善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老区扶贫的任务比较繁重。
经过10年不懈努力,吉安老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贫困群众收入稳步提高。5个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233元提高到2011年的3500多元,是2000年的2.84倍。吉安县横江镇公塘村过去是个贫困村,在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下,全村发展起葡萄种植业,全县有3万亩横江葡萄,这个村就种了1000亩。如今,这个村已成为“横江葡萄第一村”,仅这两年村里就新增了20多幢小楼,30多户买了小车,村民由衷地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好;二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2010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贫困线计算,全市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40.8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9.8万人,减少了3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2%降至2.56%;三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所有行政村都修通了水泥路,所有自然村都通了电。10年来,共修建和硬化乡村道路6000公里,架设桥梁525座。新建小水电10座,架设输电线路67条、5338公里。修建电灌站167座,兴修山塘、小型水库453座,增加有效灌溉农田面积27.5万亩,提升了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兴建和改造乡村中、小学194所,兴建乡村卫生室140所。
峡江县幸福村的村民这样描述村里的变化,“住的是小洋楼、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洗的是热水澡、上的是卫生厕、看的是有线台”,“骑着摩托去种地,站在地头打手机,因特网上把粮销”在村里也不足为奇。
总体上看,吉安市扶贫开发已从过去以解决温饱为主的阶段转入到巩固温饱成果、稳步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吉安10年来扶贫开发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得益于我国政治体制也就是国家动员和政策的力量。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国家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制度设计和政策推动。以吉安为例,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对吉安老区转移支付补助达455.5亿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9亿元,江西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亿多元。二是得益于老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吉安老区人民弘扬井冈山精神,努力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互动,实现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8%,达到879亿元;财政总收入净增30亿元,达到118.3亿元。全市13个工业园区吸纳劳动力就业21.8万人,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3%。三是得益于走出了符合实际、富有成效的开发式扶贫道路。吉安市坚持把落实中央、省里的扶助支持与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创造发展条件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的内生性扶贫,从单纯个案给予式扶贫转变为制度的全覆盖,特别是在保障民生上加大投入,从一般生存意义上的扶贫转变为普惠性政策与长远性安排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