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鼓励政策密集出台 民间投资迎来春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9 04:53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赵洋

  刚刚过去的周末,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出台达到一个小高潮。

  上周五,国资委和证监会同时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次日,银监会发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一时间,民间投资成为最热话题。如果将目光稍微放远,就会注意到,从4月中旬至今,短短40余天时间内,已有包括交通部、铁道部、卫生部等在内的6个部门,相继出台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文件。

  在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宏观背景下,这些细则的密集公布,很自然地被市场人士贴上“稳增长”的标签。业内观点认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从短期看,的确可以为当前经济增长增添动力,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不过,其意义更在于长远,即推动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让市场资源向更多的市场主体配置,为民间资本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

  多部门合力引导民间投资

  两年前,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被业内称为“新36条”的意见,成为鼓励民间投资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但此后实施细则迟迟没有公布,民间投资依然面临着所谓“弹簧门”、“玻璃门”的层层障碍。此番多部门相继出台的政策文件,被市场认为有望将这些“门”一一打破。让我们再次回顾这铿锵有力的每一步:

  ——4月13日,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领域的实施意见》,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服务、新兴业务等领域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02

  ——5月18日,铁道部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建设铁路干线、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煤运通道和地方铁路等项目。

  ——5月21日,卫生部下发《关于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经营性质的通知》,明确指出,社会资本可以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5月25日,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规定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中引入民间投资时,应当优先引入业绩优秀、信誉良好和具有共同目标追求的民间投资主体。

  ——5月2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作要点的通知》,包括促进民营企业融资和规范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参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等共15条措施。

  ——5月26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商行重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等。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国务院各个相关部门都要确保在今年上半年出台“新36条”具体的实施细则。目前密集公布的这些举措,正是对上述要求的具体落实,其作用在于让一直“悬在半空”的“新36条”真正落地。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会有更多类似文件相继公布。如果将当前正有条不紊行进中的温州金改一并纳入,可以看出国家对引导民间资本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稳增长”政策信号明显

  就在各部委紧锣密鼓地出台引导民间投资的具体细则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宏观背景是,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是否具有“稳增长”的含义,颇受市场热议。

  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从客观上要求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稳健。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失,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欧洲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经济前景蒙阴。国内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比如今年前四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6%,4月当月下滑2.2%,这被认为与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密切相关。业内专家表示,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下降出现了加快趋势,预警指数、先行指标、发电量、信贷量等也都出现下降,中国很可能会出现GDP增速和CPI增速同步向下的情况。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近日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意在稳定经济增长。实际上,在外需不振,国内消费增速短期乏力的情况下,要稳定经济,最值得信赖的政策手段恐怕还是投资。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提出“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的同时,强调“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

  由此可见,与此前为“保增长”大幅扩张国有部门投资不同,本次稳增长更加注重民间投资的效用。有分析表示,这次“稳增长”显然意识到资源倾斜国企的问题,国资委等部委很快出台的一些政策意见中,对调动民资均有所突破。另有观点认为,要稳定经济发展的宏观态势,不能单靠宏观政策的放松,而必须在微观上恢复民营部门的活力。

  长效机制意在深化改革

  就在不少人士对引导民间投资,稳定经济增长击掌欢呼时,业内专家表示,打破民资准入限制是大势所趋,但这不应仅仅作为挽救经济下行的应急式举动,更应成为我国深化市场改革的根本理念。的确,启动民间投资,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对于当前稳增长是有效的举措,的确可以为当前经济增长增添动力,不过,其意义应着眼于未来,即推动垄断行业改革,为民间资本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西、福建调研时也谈到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表示要“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早在2010年5月印发的“新36条”,之所以迟迟没有很好落实,根源在于一些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特别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金融、能源等重点领域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真正打破民间资本进入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必须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有观点就表示,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垄断领域对民资的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也正因此,当前各部委相继出台的措施被业内人士给予厚望,期待其能够理顺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并由此推动当前进入“深水区”的改革步伐。

  不过,尽管当前公布的这些政策较以往已经有很大突破,但不少细则依然属于框架性原则,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文件颇受期待。有分析表示,让民间资本真正做到“无障碍”,不仅要出台新的细则,还要去除一些旧的条文,并且政策上要有持续性。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坚在谈及铁道部的相关举措时认为,铁道部想引入民间资本的态度非常积极,但要打破阻碍民间资本投资的“玻璃门”,并不仅仅是投融资体制问题,更涉及铁路深层次改革,目前铁道部的文件并未触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