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公众质疑恰是对社会的校正(国金时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31 02: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深圳“5·26跑车肇事案”扑朔迷离,焦点集中在肇事者是否被顶包。5月29日下午5点,深圳交警局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视频是否造假等受害者和社会各界的质疑,公布10项新证据(7段证据是疑似肇事司机侯某的,3段是车主许某的)以证明肇事者非“顶包”。但遗憾的是,深圳交警言之凿凿的说明,并未能消除坊间的疑虑。

  本是一件普通的交通肇事案,现在却变得不那么普通起来,随之而来的信任危机正在从深圳交警向整个深圳市蔓延。在猜疑和不信任的情绪下,深圳交警遇到的又是一块烫手山芋,看来要消除公众疑虑,既需要更多的证据,更需要开诚布公的勇气和智慧。笔者无意对真相穷追不舍,真相还是交给专业的交警同志。

  笔者更关心的是,事件演化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普通变为不普通,那其中必有反常元素在。“5·26肇事案”的反常在于,一方是跑车、180公里高速行驶、醉驾、泡妞、游艇会所等,一方则是出租车、死亡司机和女乘客。这些元素罗列,很容易给人以强凌弱的暗示。当目击者指称肇事者受伤缝针而警方拘捕嫌犯无缝针的报道出来,想不判断为“顶包”都难。

  尤其是,当社会屡屡传出以强凌弱且强者被纵容甚至逍遥法外的事件时,公众不可避免地会在不断的刺激下强化心理暗示,进而形成固有印象。一旦有新的刺激源出现时,公众不可避免地会涌现出反制情绪,并且,这种情绪会以或缓或急或大或小等不同程度爆发,甚至带来极强的破坏作用。这种心理机制初看或许会对某些个案不够公正,但却毫无疑问对社会的作用是正面的,是对社会偏离公平和正义轨道时的校正。

  这一方面说明正义和良知的砝码还在不时地平衡着社会的航道,让我们还不至于那么悲观,另一方面也在警示我们,社会病了,需要调理甚至医治。“5·26肇事案”演变过程后的心理机制警示我们,富与穷、强与弱的对立正在损害着社会道德和规范,正在不时地撕裂着社会的伤口。这背后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动因是社会资源分配问题,化解信任危机,这既是惟一有效的突破口,也是最为艰难的突破口。

  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办法削弱分利者甚至分利集团蚕食社会资源的能力,代之以公平良性有效的社会经济伦理和秩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量分利集团和联盟的存在,正是大多数国家衰落的普遍原因。围绕“5·26肇事案”乃至更多类似事件周围的信任危机,是警示,更是校正的机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