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金庸大侠为谁捐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0:3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单士兵

  金庸,以武侠小说名满天下,被人称为大侠。他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被视为侠义精神的普遍价值指向。很遗憾,这种大侠精神,很多时候,只能存活在虚构的文字中。回归现实,连大侠金庸自己的义举,也会沦为少数权贵资本的逍遥。

  西子湖畔,云松书舍,是1996年金庸出资2000多万元修建的侠之大宅。在上个世纪,这无疑是一笔巨资投入。金庸初衷是“以供藏书写作和文人雅集之用”。他觉得,风景美宅,不能由他独享,而应公诸同好,让普通人一起分享。为此,他当时将云松书舍无偿捐赠给杭州市政府,同时赠以贵重家具及大量图书。

  侠之大赠,高风亮节。当时赢得掌声一片,杭州市政府也曾予以表彰。不料,时过多年,事大异也。昔日文化之雅境,今已成为高档会所。那些家具与图书已不见踪影,书舍则被改造用餐之地,且每餐动辄万元。金庸慷慨之赠,最终不过是让少数人觥筹交错,使少数人从中牟利受益。

  云松书舍原是公共文化场域,结果被特权与利益裹挟,不难发现,商业化的幽灵,轻易就能掳掠文化的灵魂,让“为国为民”的大侠义举,变成一场文化的乌龙笑话。其实,这种情境,早就不是孤例。云松书舍周遭,就是西湖一片好山好水。其中有许多名胜雅筑,普通人也都是“可望而不可进”。媒体曾报道,这里很多名人故居都被变为高档的私人会所或餐厅。比如,丰子恺、林风眠的寓居就是有钱人才能去吃饭的地方。

  好山好水,亭台楼阁,变成少数富人的后花园,是这个时代一种普遍的文化伤痛。如今无数景区涨价,已把普通游人堵在山门之外。连故宫的那个建福宫,也曾被指举办过多场宴会,让少数有钱人享受顶级的“皇家生活体验”。今天有很多文化大门,都在被权力与资本的双手,生生关死了。大侠金庸当年义赠云松书院,最后落得如此尴尬状态,现在他恐怕也只能感叹,人心不古,所托非人。侠之大赠,真是难为国民。

  所托非人,也就是没能托于众人。文化的源头活水,本来就不应该由某一个人来把控。从金庸的云松书舍,到各地的文化故居,太多的命运转折都在说明,把公共文化场所简单托付给一些地方政府来管理,如果缺乏应有的监管,一些权力很可能会把这些公共财产贩卖给少数人资本来运营,来使二者各得其利,最后上演文化公有物的最大悲剧。

  太多事例又表明,破解这种悲剧之谜,总能容易发现权力腐败与官商勾结的暗影。在云松书舍被投诉引起广泛关注之后,管理方已经暂停餐饮服务,把空荡的金庸卧室,又重新安放桌椅。但当年大侠捐赠的万卷藏书和贵重家具,已不在书舍之内,据说是因为云松书舍相对潮湿,转移到杭州下沙保管。这种说辞,很容易让人觉得是那种“保护性拆除”的翻版。至于这背后到底会不会存在官商勾结,公众只能在脑海中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把文化事业给文化人来做,”冯骥才先生曾这样说。现在,不能再让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大门钥匙,再只是简单掌握于权力与资本的手上了,否则的话,任凭他们在其中腾挪翻转,只会把文化扫地出门,清除所有的文化气韵,只留下一地权贵腐气,最终使文化裹挟在权力与资本的巨大洪流,难以发挥本应具有公共精神与教益功能。

  侠之大赠,难以为民,提醒我们,再也不能让有权有钱者把公共文化领地圈起来,来挡住天下人来看风景的路,坑头为自己牟利了。这种消耗文化内涵的现象,最终也只能成为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悲哀。让文化的归文化,把文化的事交给文化人做,让公众享有对公共文化的话语权,只有在这种语境下,大侠之赠,才能真正为国为民。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