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粗放扩张模式到尽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0:3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赵向阳

  “从整个地产运作层面来看,城阳宝龙城市广场可以说是成功的。它为企业未来发展筹集了现金流。”城阳宝龙城市广场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据悉,城阳宝龙城市广场25万平方米住宅已经全部销售完毕。50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中,宝龙自持70%,剩下的30%用于销售的部分也销售了相当一部分。

  “这就是宝龙模式的核心所在,将住宅和部分商铺进行出售,以获得现金流上的平衡。剩下的物业自己持有,以获得长期的租金收入以及物业升值。” 北京和美商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穆健玮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城阳宝龙城市广场项目投资约26亿元,而根据宝龙集团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的财报显示,城阳宝龙城市广场项目通过销售楼盘回收的资金已经超过20亿元。

  事实上,宝龙模式也正是几年前很多商业地产商普遍的做法。“以极低的价格拿到地;制造概念吸引商户入驻,并带动楼盘销售;等楼盘销售完了,资金回收了,当初跑马圈地留下的后遗症就显露出来了。”穆健玮告诉记者,在2005~2008年这几年,很多商业地产商疯狂跑马圈地,游说政府,以极低的价格拿到地,然后制造概念售楼圈钱,这种粗放式扩张留下的隐患如今才逐渐显露。

  “按照正常的商业地产运作规律,地产商应该持有物业依靠稳定的租金收入来获利。中国商业地产经营的怪状是,地产商为了短期内获取利润分割出售物业,这给整个商业地产项目运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告诉记者,有的地产商开发商铺以后空置很多年,依靠土地的升值带动商铺升值,最后出售套现。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中国零售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商业地产也进入了急速扩张时期。不过,这期间商业地产以跑马圈地的粗放式扩张为主。

  “看好商业地产的发展,各路资本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商业地产。但由于其在商业地产策划、团队乃至运营方面缺乏经验,因此涌现出很多不符合商业物业条件的‘产品’。表现在商业地产定位不够准确、物业不合规范、运作缺乏专业性。”郭增利表示。

  另一方面,2010年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使得不少房地产企业纷纷转型,住宅开发商转型商业地产,使得商业地产呈现泡沫化发展。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2011年发布报告称,珠海、中山、海口、银川、西宁5个三线城市商业建筑面积今年增幅将高达83.9%,出现过剩化的趋势。

  粗放式扩张和泡沫化发展使得商业地产陷入“两极分化”的怪圈。郭增利认为,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存在的真正问题是“有效供应不足,无效供应泛滥”,“一些品质好、地段好的商业物业依然是供不应求,而大部分商业物业由于运作不够专业或者没有取得好位置,导致无人问津。”

  “如今,零售商面临巨大压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城市规划方面非常理智和成熟,粗放型的商业地产扩张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穆健玮表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