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美包装:全球第二尝试撑高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3:1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段晓燕 潘沩
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安哈特州的哈勒工业园区,有一片厂区门口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四边新翻的黄褐色的泥土透着新鲜气,一群德国工人在调试设备,显然这里是一家中国公司新建的德国厂地。出人意料的是,这家斥资5000万欧元,走出国际化绿地投资(Green Field)第一步的中国公司,是一家非常年轻的民营公司。
创立于2001年的纷美包装有限公司(简称纷美包装,00468.HK),是一家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综合供应商。公司于2010年12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近日市值为41亿人民币左右。
根据全球独立调研公司Frost&Sullivan的报告,2009年,纷美包装的销售额占中国无菌包装市场销量的9.6%,排名第二;同时,纷美是全球第三大的液体食品无菌包装材料供应商,市场份额约为2%。
事实上,提及无菌包装领域,全球老大利乐的名字不能不提,这家占有超过全球市场70%份额和一度占有中国市场99%以上份额的瑞典公司,几十年来一直是市场的绝对“老大”。
而纷美,这个从利乐的市场夹缝中拼杀起来的“老二”,在完成IPO奠定其生存的根基之后,开始要寻找更大的市场空间,这一次,他们选择了开拓国际市场。
“迈出这一步,不是我们首先想到的,而是客户主动提出的要求”,纷美包装董事长洪钢告诉记者,让生产靠近客户,是纷美布局全球化的决策策略之一。
而对于这家不到11周岁的小企业来说,要与规模比自己强几十倍的跨国巨头竞争,在基本面上,精益生产和品质的提升是必然要跨越的一关,而这些,借助德国的制造和生产基础,或许是个实现“撑高跳”的机会。
决策:国际化突破
“欧洲设个工厂吧”,2006年的一次商务会谈完毕,纷美包装的欧洲客户代表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当时与客户会谈的纷美包装总裁毕桦,将之当成一个善意的玩笑一听而过。
在两位创始人毕桦和洪钢看来,纷美那时是“初具规模”,初步奠定了市场地位。而当时国内的两个生产基地,山东与和林格尔(位于内蒙古),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接单状态,加之国内消费高速增长趋势的诱惑,在欧洲那么昂贵之地开设工厂,听起来似乎很不切实际。
当欧洲客户非常严肃地抛出10亿包1L规格无菌包装材料订单的时候,毕桦才明白,这是一个非常有诚意的战略性建议。
那这个欧洲建厂的建议是不是可行呢?是否有适合的人来管理欧洲工厂?后续是否有足够的国际订单去填饱工厂的运营吞吐量呢?
从产业链来看,纷美生产的无菌包装材料,其供应对象为乳品和饮料生产企业,其核心原材料的采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欧美地区,而从成品的出口来看,总销售额中约有10%出口到国外,其中最大的出口地是欧洲。从产业链的路径来看,如果在欧洲投资设厂,可以将供应链缩短,且税费方面的节约也是可预见的。
让采购生产供应运输都更贴近客户,同时利用欧洲更为精益的生产制造来确保品质,毕桦和洪钢几乎是同时拍板。两位昔日在利乐中国公司的旧搭档,尽管一起创业后常有不同意见和分歧,但大方向决策上,两人却是经常的高度统一,这大概也就是传说中的“貌不合神合”吧。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菌包装市场,2011年全球无菌包装市场大约为2300亿包,其中欧洲市场就占1000亿包,中国市场仅为欧洲的一半。
长期以来,欧洲无菌包装市场都是利乐的天下,这家总部在瑞典的全球老大,占有全球70%以上的份额,其在欧洲更是多年来一家独大。
但市场规律终究存在,只有一家而没有其他选择的市场难以维系,纷美包装能够在中国存活下来,也源于客户终究希望市场能“有选择”。欧美的客户更是如此,客户对于选择的渴望,便是纷美的机会。
2010年12月9日,纷美包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首次IPO募资近9亿港币,这其中,大约百分之四五十的资金,用于扩展国际业务。
事实上,IPO的成功,可谓是纷美发展史上的标志性节点,在经历了从零开始、从利乐的牙缝中求生存、从反垄断之战中活下来这一系列的历练,纷美手中开始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支持,以继续下一轮的发展。
如何管理德国工厂?
上市后,2011年开始,纷美包装正式将在欧洲设厂的项目立项,成立了专门的选址团队,开始集中在德国寻觅合适的地点。
在最早的计划中,对在德国新设或者购买旧工厂改造所需要的成本,管理团队都有比较高的预期——谁都知道,欧洲很贵,人工、设备、土地都应该比国内更贵。
而德国联邦投资署GTAI推荐的哈雷工业区,给了纷美一个大大的惊喜:在这里新建工厂,其土地成本居然比国内低三分之一左右,加之当地州政府的补贴和支持,足以让纷美看到一个性价比极为合理的投资环境。
哈雷市位于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安哈特州,其交通网络比较发达,方圆五百公里之内的交通可以覆盖整个德国,一千公里之内的交通网络基本覆盖了大部分欧洲地区。从哈雷到俄罗斯、中东、南北美洲,都比较便利。
纷美包装德国工厂中方负责人刘宝忠介绍,他们预计,通过哈雷的这个工厂,在整个生产流程上,“大大缩短了交货期”;而原材料采购和运输成本,也将有较大的降幅。
“比如,我们有一部分原材料是欧洲当地供应的;另外,我们现在的原纸是从美国买的,从美国运到欧洲,比从美国运到中国要近很多,差不多能缩短一半路程。这样我们的原材料供货周期就缩短了,后面的交货期也会缩短。而且,在德国当地生产上的碳排放也比较低,这让我们工厂整体的生产成本也更低一些。”刘宝忠告诉记者。
已在哈雷驻扎数月的刘宝忠,忙
于当地工厂设备调试、上线和员工的培训。在纷美哈雷工厂的时间表上,2012年哈雷的产能要达到20亿包,此后两年每年要实现翻一番的产能。
人力成本是在境外设厂所涉及到的最大成本之一。从人力成本来看,德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大约是国内工人的3-5倍,不仅仅如此,对境外员工的管理、与当地工会组织的沟通等,也是此前许多中国企业跨国收购或新设工厂的掣肘之处。
而在纷美-哈雷这个案例上,当地州政府、工会和当地工人对这个项目的支持和投入,也超出了以往很多传统观念的预期:不仅当地州政府免费帮助培训员工直到合格上岗为止,而当地许多工人也主动增加工作时间,以推动工厂快速上线开工。
由于采用了更为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哈雷工厂预计员工一百多人,其中110个为当地雇员——这个规模在以自动化生产著称的德国工业领域,是属于人员规模比较多的企业。而中方员工在完成早期的设备调试之后将撤回本国,哈雷工厂的管理由当地德国高管负责。
不仅仅如此,对于纷美包装自身而言,节约人力成本的另一个做法是,在北京总部,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化运营小组,对接德国工厂的一切事务,这也是纷美包装跨地域管理的一次尝试。
快跑:如何化解“中层瓶颈”?
毫无疑问,纷美希望快跑。国内的生产扩张与德国工厂同步。5月21日,纷美包装山东高唐工厂再次投资2亿元建设第三条年产40亿包的生产线。
但可以让纷美跑得起来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有形的生产线,还在于其内部管理的优化、流程的效率、供应链提升和员工提升等一系列“软实力”。
在与纷美包装高层交流的一系列基于“提升内核生产力”的方案中,最为有意思也最为重要的,是如何解决“中层瓶颈”问题。
其中一个核心的事项,是扩大核心员工包括中层员工的持股和激励范围。
纷美最早的核心创业者,如创始人毕桦、洪钢,均在公司持有股份,虽然从纷美包装的股权结构来看,其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分别为贝恩资本和鼎晖投资,二者分别在2006年和2005年投资纷美,在上市前,两者所占股权分别约为35.6%及26.9%。在IPO完成后,两者所持的权益分别降至29.4%及22.3%,此后二位大股东在二级市场均有些许减持,但依旧保有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的地位。
两位创始人对鼎晖和贝恩投资在纷美发展过程中的“助力”一直称好。2005年鼎晖投资进入纷美之后,“提升了我们的信任链”。
“客户更信任我们了,银行主动找我们贷款了,供应商不会担心我们活不下去了”,洪钢回忆到。当时,纷美包装正和大对手利乐打得难解难分,鼎晖投资的介入,让纷美有足够的资金余地去获取市场。而此后的再融资、上市等过程,也是两家投资机构一手操办,洪钢和毕桦这两位创始人则一直专注抓业务。
但贝恩资本和鼎晖投资这两家财务投资者,都不太可能长久成为公司的股东,在纷美的下一个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中,两家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将可能逐渐淡化,核心创业团队的持股比例上升的可能性极大。
除了持股和激励计划之外,为中层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培训和其他职业路径,比如,海外的发展机会等。
毕桦和洪钢两位老搭档很清醒,即便哈雷工厂如期运转,也只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小步。从产能规模来讲,2012年哈雷工厂在纷美包装总体产能规模只占13%左右,更遑论挑战利乐这样的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