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宏观调控:运筹帷幄更从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4:59 来源: 经济日报

   20年前的人们没有想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握手”,会缔造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年均接近10%的经济增幅,实现了世界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国崛起。而且,在世界经济低迷、欧美各国深陷债务危机的今天,这种发展势头仍在持续。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极具创造性地提出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综合运用,推动着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指令性计划,也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不同,就是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同时明确:“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顶层设计”中,“宏观调控”从一开始就占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指令性计划,也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不同,就是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计划经济时代,小至穿衣吃饭,大到生产资料的供应配给,都要统一调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在《国事忆述》中回忆:“我国实行了长达30年发布票的政策,每年发多少布票都要经过反复计算,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来规定。”

   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也有其自身明显的弱点和局限性。例如市场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在某些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环节,市场调节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等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植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最终目的是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一方面,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不足和消极作用,保证宏观经济健康有序运行;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调节,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观念上的重大变革使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

   最为显著的是商品价格的逐步放开。人们生活必需的米面油盐,以及各类生活用品都需要凭票供应的时代结束了。商场里的商品逐渐丰富起来,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在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的同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的大幕徐徐拉开。江西省赣州市的黄志伟曾主持过当地的分税制改革,“以前财政经常喊没钱,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困难得到根本缓解,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很多实际问题”。金融领域的改革同时推进,人民银行朝着真正的中央银行迈进,不再直接发放政策性贷款,3家政策性银行和4家国有商业银行随之诞生。

   财税、金融、外汇领域的这一系列改革,为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我们有能力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这一点,在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997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疲软和通胀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发行国债、调整税收以及降低存贷款利率水平、开征利息税等措施,使中国经济逐渐企稳回暖,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随着国家指导性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时期

   2003年5月,位于北京市月坛南街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挂牌。这个我国最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名称中的“计划”二字被“改革”取代。

   二字之差,反映了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化,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将更多侧重于规划协调,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和微观管理。

   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宏观调控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时期。

   这期间,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经历了两次大的考验:

   一次是2004年前后,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同时电解铝、钢铁等行业和部分地区投资扩张加速,引发信贷规模过大、煤电油运紧张、基础产品价格上涨等问题。

   为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稳健”的政策组合,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经济、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有效地控制了土地和资金等关键要素的供给,同时对农业、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使中国经济总体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另一次是2008年。这是中国经济面临“最困难时候”的一年,5月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并向全球蔓延。面对艰难危局,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下滑作为宏观调控着力点,迅速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众多的中国企业逆势而上,战胜困难,使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向好,在整体低迷的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

   事非经过不知难。20年来,国际经济几度发生严重危机,国内重大自然灾害频发,我国经济多次面临重大考验。危难时刻,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聚力量、动员资源、扶危解困、迎难而上,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

   在这期间,我国涌现出一批批辉煌的科技成果:“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我国自行设计、集成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个7000米载人潜水器试验成功,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载人潜器;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刷新世界铁路运营速度纪录。

   在这期间,我国一批重大工程陆续建成: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我国拥有了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三峡工程作为全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描绘了世界水电史上的辉煌篇章;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使我国能源利用方式更趋合理。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来自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宏观调控积极作用的成功实践,是总体协调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生动体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制度优势,是西方经济理论所难以涵盖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更加充分地发挥两者的优势,更多利用间接调控的手段,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宏观调控更加成熟

   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人发出这样那样的疑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会自动调节供需,还需要宏观调控吗?”

   “宏观调控的力度是不是太大了?”

   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绝对依赖市场或者计划都是不正确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的改革,决不能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不能认为加强了宏观调控,就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是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及时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且,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在于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同时可以在扩大就业、稳定物价、收入分配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市场经济始终沿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经济运行是有周期、有波动的。宏观调控就像一个热度适宜的巨型“熨斗”,力求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运用这个巨型“熨斗”的能力更加娴熟,更多采用间接调控方式,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短结合、优势互补,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更加重视预调、微调,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在调控时机上“先发制人”,在调控节奏上小步微调;应急与谋远结合,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保有压、有扶有控。

   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社会服务和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下更大力气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使社会财富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说:“这说明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立足更为长远,党和政府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加高超。”

   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1.2%,没有出现急剧升温和陡然回落,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再往前追溯,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1992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没有出现大的波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说,改革开放特别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2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呈现三大趋势:一是高位波动;二是波幅收窄;三是峰长谷短,也就是高峰时间长、低谷时间短。这说明我国的宏观调控是及时有效、充分发挥了作用的。

   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很突出,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经济下行和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并存。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复杂性、特殊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

   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认识宏观调控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

   惊涛拍岸自岿然,运筹帷幄更从容。人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绕过激流险滩,勇往直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